□ 陈全忠
2014年的夏天,我正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地炒菜,突然接到长江日报记者黄琪的电话。她告诉我,我的一篇散文《大地上的读书人》被选为武汉中考作文题素材。
在这篇文章里,我写到在乡间山路上边走边读的体验:大地之上没有书桌,没有书房,只有无限的风景。在物质上最贫乏的时候,在精神极度困窘的时候,有一本书在你面前打开,有不同世界的人和你做伴、对话,丰富你的人生和阅历,是一件多么甜蜜的事情。少年时代的书虽然不是在温暖的书房、舒适的书桌旁读的,而是在田间地头、在匆匆的脚步度量中读完的,书上的每一个字句都跳跃着进入视线,因此更加带着热腾腾的气息,可以拿到生活中掂量,可以在天地草木间寻找注解,可以以最强劲的频率和心灵发生共振。
在和黄琪的电话交流中,我说很意外,自己并非名作家,一篇写读书的文章能被一座城市选入堪称基础教育导向“指挥棒”的中考卷,而且是占分比例极大的作文题,还是很少见的。虽说我是湖北老乡,但这绝对不是文章入选的理由。最好的解释是缘分,一个“大地上的读书人”和一个推崇书香味的城市,在冥冥之中建立起了精神上的联系。
自从考到江苏上学之后,武汉就成为我回乡中转途中停留最多的城市,不仅因为它是省会和“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更多在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我的中学同学中,相当大一部分考在武汉的大学读书,毕业后就把根扎在这里,立业、成家、生活。每次回乡途经武汉,如果不是有急事,彼此不打个招呼好像也说不过去。
记得邻村好友兼初、高中同学徐谦在武汉大学上学时,是我“骚扰”最多的人。那时武大正门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还没有拆除,因为相机像素不高,我们在地标下拍了一张不甚清晰的合影。我住过他的宿舍,混过武大的食堂和图书馆,在如雪如霞如云的樱花树下走过。美丽的珞珈山下,各个角落捧着书卷的青年学子身影和琅琅书声,是我对这个城市最温柔的印象。如果旅途中有风景,那么最好的风景就在这里;如果青春有滤镜,我愿把风雅的一刻留在武大的春风里、花树下、书香中、韶华时。
工作后,因为编刊的关系,我和江城依然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联系,而且这些缘分交织着文墨书香、诗意经纬。
自由职业作家沈嘉柯,长居武汉。我上大学时,他在武汉的一家心理杂志当编辑,曾编发过我青年时比较稚嫩的文章。没想到十多年后,我在南京的一家青年杂志当编辑,他早已离开杂志社专注文学创作和阅读推广,还应邀成为我们杂志的专栏作家。从朋友圈的动态中,我发现他近两年写小说少了,做阅读推广的热情更盛了,每年都要到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做上百场阅读讲座。
他曾提到,有一次给社区做关于古诗词的讲座,30多个年纪超过70岁的老人从汉口、汉阳一大早出发,坐地铁转公交车,来光谷的一个教室听课。那是秋冬寒瑟瑟的季节,天下着小雨,沈嘉柯被他们的热情感动了。有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市民面貌,而什么样的市民面貌同样可以塑造什么样的城市气质。在传统荆楚文化的浸润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加持之下,武汉是“英雄之城”“科创之城”;而在书香熏陶下的凝心铸魂、文润江城,武汉又多了风雅的成分。沈嘉柯说,武汉的“雅”不是束之高阁的,而是融入生活而不觉、化于寻常而不知,在独立书店、在校园一隅、在讲座会场,看不到附庸风雅的做作,那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书写着自然而然的阅读生态。
今年6月,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大三学生李天奇请我给他的新书分享会写一段寄语。刚上大学时,他在我们杂志上发过一首诗歌,清新隽永、质朴率真又饱含深情,一如春天原野上吹过的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位于武汉的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诗歌出版中心愿意给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正式出版一本诗集,不拘一格,颇具魄力,又何尝不是风雅之举?武汉的卓尔书店很快完成他新书交流分享会的阅读接力,一个爱阅读、爱写诗的大学生将风声、麦田与深夜灵感锻造成诗意的锚点,在校园与社会的交界处完成了一场青春的诗意远征。
像卓尔书店这样的文化交流阅读空间,在武汉越来越常见。它们是一个城市的温暖驻点,是“城市之光”。不久前,在高中母校的同学群里看到徐景政同学发的一条关于华拾书店的信息,激起了我的兴趣。书店位于武昌古城斗级营景区,坐落在长江之畔、黄鹤楼之侧,想来是我下次途经武汉时再好不过的“停脚点”。徐同学是这家书店的主理人,他把书店打造成了诗词主题风格,诗词条幅、壁饰、书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从入门读物到大众通俗读物乃至专业古典文学研究,适宜各种人群的诗词读物在这里都能找到。徐同学还特意找出武汉城市志、武汉老字号、汉剧、建筑等方面的书籍,放在书店中岛区,凸显出在地文化的特色韵味。
徐同学欢迎在武汉或者路过武汉的校友都去书店坐坐,“诗在,书在,黄鹤楼在”,在黄鹤楼下品诗词,能体验到“耳边火车呼啸,店内诗词澎湃”的独特情景。书店占尽地利,多少代文人题咏黄鹤楼,滋养着脚下的土地。所以店里每天人流不断,有民间读书会的朗诵,有武汉作家和本土文化学者的新书发布,有艺术展览,有街头长江诗词会……遇到迷路的游客,徐同学是出了名的热心店主,不仅帮指路,也义务当导游,主动介绍武汉的景点、美食和文化。在武汉这些新生长出的书店里,我能看到个人与时代共振的模样。
正是有了这些潮流书店和书香文化空间的存在,武汉对年轻人又多了一重“近悦远来”的吸引力,留汉的毕业生越来越多,“青春之城”的气息也越来越浓。我相信,书页翻动处的缘分,会激起更多的声响;一个个“大地上的读书人”的相识、相知、相会,会在江城酝酿出更多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