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荣
近日,上海博物馆以馆藏珍品“蝠桃瓶”为原型设计的一款文创冰箱贴引发公众争议。起因是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该博物馆购买了一款蝠桃瓶冰箱贴,其“发光功能”与“瓶底开孔”设计,与“蝠桃瓶”流落海外期间被改装为灯座的特殊历史形成呼应。后又有人翻出根据同一文物开发的文创台灯照片,留言“让它又做了一次灯,这是它最不想成为的”。对此,有人质疑此产品“拿民族伤痛开玩笑”,但也有人认为,“没必要上纲上线”。
究竟是“文创出圈”,还是“消费苦难”?怎样看待“蝠桃瓶”事件,实质是如何看待承载复杂历史记忆的文物藏品。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要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这个原则被普遍接受,但在具体实践层面仍时有争议,“蝠桃瓶事件”正是一例,那就不妨就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深入剖析。
■ 敬畏历史应先正视历史
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应该首先尊重历史的真实,文物藏品的文创产品开发同样理应如此。“蝠桃瓶”流落海外的历史原因尚存争议,可能是掠夺,也可能是贸易或馈赠,对此要有客观态度,不回避可能的殖民掠夺史,也不以民族情感替代历史事实,文物藏品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历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需要理性看待。
其次,明晰历史的矛盾性,辩证看待“历史伤痛”,避免两种极端倾向,既不以“文化交流”之名掩盖文物掠夺史,也不以“民族伤痛”自我屏蔽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最后,认清历史的主体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蝠桃瓶”的价值源于古代工匠的智慧创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及所处时代的文化观念、工艺水平,正因其作为雍正官窑的创新之作、清代粉彩工艺的实证、中西收藏史缩影及文物回归的象征,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而非因帝王将相或收藏家的占有。
■ 研究历史重在古为今用
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沉溺过去,而在于揭示规律、服务现实。
一方面,历史及文物研究推广必须立足现实需求。我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要选择对当下有意义的历史现象、文化创造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历史及文物研究需要站稳人民立场。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中,需要着重关注创意设计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鲜活起来”的标准,就在于是否真正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创产品既要避免为了迎合市场过度商业化,导致“其中蕴藏的精神”扭曲、丧失,也要防止对文物简单照搬、表面化改造,脱离人民的真实生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发展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既有历史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实现的,即扬弃旧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发扬其合理内核,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方面,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文化创新的关键是“两创”,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些年来,各地博物馆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从文物藏品到文创产品,是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的交融,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现,这种结合使文化藏品蕴含的文化内容与价值,借助文创的力量,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蕴含深重民族情感、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在开发相应文创产品时,应当重点关注其承载的历史意义,不能将其简单化地降格为消费符号,若把历史记忆切割为纯粹的消费碎片,文化遗产就异化成与人民相疏离的存在。要知道,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令人自豪,记录伤痛的历史物件催人奋进,都同样穿越时空,具有时代价值。
(作者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