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大思政课”处处皆课堂

    □ 夏云

    办好“大思政课”,要紧贴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数据、资源、技术等各项优势,打造“处处皆课堂、人人可为师、事事能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 以大数据引领大创新

    大思政课变革创新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入大思政课全过程。我们要把握大数据技术的核心优势,深刻理解其作用规律,把数据资源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打造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的闭环。

    数字技术引领下的创新,应从理念、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入手。理念上,要大力推动教学主体由主观经验导向转向以数据为支撑的精准化、个性化育人理念。内容上,要致力话语体系的创新,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痛点,力求贴近生活、解难解惑。方法上,不断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场景,以共情互动模式赋予“大思政课”温度与深度。

    ■ 以大资源支撑大实践

    “大思政课”的知识边界正在不断拓展,课堂不再局限于四壁之内,育人沃土延伸至广阔天地中。要积极主动把社会大资源导入思政小课堂,以大实践融入大浪潮。

    大资源的实质是社会合力。这种资源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教材、书籍等传统形态,向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现实成果等延伸。红色文化资源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历史资源是价值塑造的活样本,现实资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活载体,共同为“大思政课”注入无穷养料。 

    大思政课要立足课堂、校园和社会三重场域,将生动鲜活的红色故事、历史典故与现实案例引进课堂,探寻思考理实交融的无限奥秘。创新资源融合,通过建立文化长廊、校园博物馆等载体,将知识转化与能力提升同步进行。重塑资源价值,鼓励学生走出去,感受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 以大机制重塑大格局

    要通过创新探索,形成目标一致、行动协同、成果共享的育人共同体,“大一体”的育人新格局。

    为此要做好“共”的文章。一方面,秉持一体化教育理念,破除层次壁垒,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大中小协同治理的教育生态。纵向层面,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进行侧重式教学。横向层面,破除层次和阶段壁垒,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重视挖掘理工科的思政元素,在自然科学里领会辩证思维,在工程力学中感悟工匠精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

    ■ 以大师资锻造大先生

    大师资涵盖范围更为广阔。一是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的专职队伍,负责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二是吸纳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行业楷模人物等兼职力量,填补实践育人短板;三是接收拥有数字背景的复合型教师,进一步深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大先生需站稳政治立场,具备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转化能力。道德标准要高,应以师德师风为底色,以高尚的道德风采贯穿教学全过程,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鲜活教材。学术能力要强,兼具理论深度与视野广度。有将宏大理论转化为青年话语、将抽象价值转化为生活场景的转化能力,保持敏锐的学科嗅觉,关注社会新事物的发展,学用、善用数字技术开展教研,以学术创新反哺教学实效。既要成为学生学业上的导师,更要扮演人生长路上的引路人。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