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让革命精神可观可感

    □ 王云燕

    大别山精神是三大精神中唯一产生于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是屹立于中部地区的一座巍峨挺立的精神丰碑。面向未来,大别山精神必将以其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要深挖内涵,强化研究阐发,让精神传承“立”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论研究,依托党校、高校、社科机构等力量,结合新时代语境进行创新性阐释。系统整理、出版高质量的史料汇编和研究成果,为精神传承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大别山精神数字资源库和线上展览馆,使其内涵与价值更直观、更广泛地触达公众。

    要创新表达,推动文旅融合,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资源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承载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历史见证。我们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研学旅行基地,鼓励创作反映大别山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影视、戏剧、文学等),开发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文旅项目。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村有机结合,发展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使大别山精神在可观可感中得到传承弘扬。

    要融入教育,滋养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传”下去。我们要将大别山精神深度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编写地方特色教材,组织青少年重走红军路、聆听革命故事,引导他们从英雄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鼓励支持青年学者投身大别山精神研究,培养一批懂理论、有情怀的传承者。通过持续的教育滋养,让大别山精神内化为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为未来发展筑牢思想根基、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为中共武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