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火车票一票难求”到“高铁不能吃泡面”

    □ 莘月

    近日,能不能在高铁吃泡面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能不能在车厢吃泡面?不吃泡面吃什么?大家讨论得好不热闹。

    说起来只是你一言我一语,一碗方便面,看似小问题。但是,这背后是新的发展条件下公共服务供给的重大命题——如何提供良好乘车体验,使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泡面问题是“幸福的烦恼”

    如今,我国拥有着世界上里数最长、最快、最发达的高铁网络,铁路已成为人们出行最为便利的交通工具之一。

    但是,年长一点的人记得,不过二三十年前,火车票并不好买,每逢春运、暑期等高峰时期,更是一票难求。睡在购票大厅通宵购票并不罕见,黄牛也是屡打不下的顽疾。能够挤上火车,就是幸运儿,人们挤在潮湿闷热的车厢,不要说泡面味了,浓重的汗味、垃圾味夹杂着说不清的味道弥漫在车厢。这样的气味虽然难闻,但在买不到票的人眼里,却又很具吸引力。

    如今,飞驰的高铁早已改变了人们的远程出行体验。朝发午至、午发夕至、朝发夕至,出行变得便捷而高效。买票不要说睡在购票大厅,手机就能轻松操作。高峰期买不到票的情况也有,但并不是“无解”,转趟车、坐飞机都是备用选择。车厢里也是整洁、清爽、安静。经过二三十年高速发展,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坐不坐得上车”转向了“坐不坐得舒服”,于是安静问题、气味问题提上了议程。

    ■ “管理本位”要转向“服务本位”

    人们的出行硬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软件的服务,却落在人们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后面。比如说,外卖都可以点进车厢了,铁路上餐饮价格还一直居高不下,饱受诟病。正因为缺乏必要的竞争,价高味不美,方便面才会多年来成为火车出行良伴。高铁泡面之争的背后,是人们对铁路服务提高的迫切需求。

    铁路餐饮要尽快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其中当然有不少好的尝试,比如广铁集团推出25元平价餐食,京沪线试点“高铁外卖”,引入沿线城市特色餐饮等。

    ■ “粗放管理”要转向“精细治理”

    满足好不好的出行需求,还要改善管理思路。当前高铁餐饮管理存在明显的“一刀切”现象:要么简单禁止泡面,要么放任气味干扰。这种非此即彼的粗放模式难以匹配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最新调研显示,超过60%乘客对当前高铁餐饮服务表示“基本满意但仍有改进空间”,其中对餐饮价格和品质的诉求最为集中。

    解决问题,需要以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服务质量的跃升。比如,是不是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轻食区”与“风味餐饮区”,或者配备差异化的通风设施呢?日本新干线设置过“饮食车厢”,采用独特空气循环系统,能将食物气味在短时间内快速排出,既保障了用餐自由,又维护了车厢环境。还有也可以细化服务内容,比如建立分时段供餐机制,早餐时段提供便携简餐,午晚餐时段增加热食选择,夜宵时段准备清淡食品。

    铁路服务属于公务服务的一种,要将乘客满意度、服务可及性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实践中,可借鉴先进经验,对儿童餐、老年餐等实施政府补贴政策,既保障了特殊群体的需求,又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关怀。也可打破经营垄断,引入适度竞争机制。可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地方优质餐饮企业,在保证服务品质的同时实现了价格合理化。

    “民以食为天”,小小泡面,体现出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高铁作为“中国名片”,其服务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让公共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