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智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是时代精神的写照。2020年9月,武汉出版社出版了聚焦武汉全民抗疫的76天(从1月23日到4月8日)的《英雄城记》。这本弘扬抗疫精神的精品图书,视角独特,编纂用心,精心收集173位在风暴眼中抗疫亲历者的日记,真实再现了平凡又伟大的故事。同时在每篇日记前简要梳理了抗疫时间表和路线图,并配有大量珍贵图片,微观宏观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诠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在《英雄城记》中,福建援鄂医疗队队员陈玮在1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从进病房前的两个小时,一直到下班返回驻地,整整10个小时滴水未进。”这样的日记正是医护人员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忘我工作的直观反映,映照了“生命至上”的精神高度;武汉不是孤岛,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队员和武汉人民共渡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日记中具象化为一次次情真意切的行动,汇聚为“举国同心”的磅礴伟力;抗疫斗争中无数最美逆行者,明知有感染风险,毅然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的日记传达充盈于天地间的“舍生忘死”的英雄气;科研人员真实记录与病毒较量的感受,医护人员记录科学诊疗救治患者的第一手资料,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们记录与时间赛跑的火热场景,都把“尊重科学”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主要聚焦武汉抗疫,也不乏对全球抗疫形势及国际合作的记录,体现了“命运与共”的全人类视野。
今天再读《英雄城记》,在湖北省弘扬“三大精神”的背景下,以新时代文学、新大众文艺语境来回顾、重温、传承、弘扬抗疫精神的内涵及价值,具有多维解读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体到文学领域,“新时代文学”这一概念在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成为文艺界热议的高频词。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学定调。新时代文学呼唤新人民性。2024年以来,中宣部明确鼓励文艺界关注研究“新大众文艺”现象,看到新媒介方式导致的文学创作传播的交互性变革,人民大众作为主体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文学的滚滚洪流,这为塑造新人民性敞开了无限可能性。
在当前背景下,依赖于互联网数字基础设施诞生了各种各样新型职业数字劳动者,比如自媒体从业者、视频博(播)主、网络写手、网络主播策划、数字音乐制作人等。其中部分职业的从业者属于新时代文学中的人民大众范畴,新人民性有着无限广阔的外延和丰富多元的内涵。新人民性主体性充分体现在文艺接受与传播中对主客体的角色互换与再造。人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参与到文艺创作活动中。
以此观之,新时代文学、新大众文艺语境下《英雄城记》的独特价值更加凸显。首先,大众自觉书写与主动介入汇编的创新模式,成为新大众文艺思潮现象的预演,让新时代文学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英雄城记》的173位作者,包括医学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建设者、保供人员、机关干部、公司职员、志愿者、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普通市民、农民工、学生、作家等,他们本身是极具代表性的人民大众。他们用最诚恳的文字记录抗疫经历,打破了文艺创作的专业性壁垒,让人民大众成为创作的主人。人民亲历历史,人民见证历史,人民创造历史,人民参与创作并推动文艺繁荣,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鲜明体现,也是新时代文学、新大众文艺思潮的先声。
其次,互联网即时交互性与群体情感共振的双重奏,散发着新时代文学最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编者讲到编选原则,“一定要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撰写并在报刊、网站、各类公众号和自媒体等平台上刊载过,或者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并有确实证据证明创作于疫情防控期间的作品。”这就确保书中日记强烈的即时性和现场感,也确保了日记的最朴实无华的真实性与难以再来的史料价值。这也反映了编写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报刊,而是目光延伸到了网络平台,这让文本的多样性与传播优势得到了增强,也让读者更容易通过阅读进入到那样的历史情境中,寻找到群体情感共振。
第三,构建个体情感叙事与国家宏大叙事的情感纽带,成为新时代文学最鲜明的思想底色。在伟大的抗疫斗争中,国与家一体的朴素情感与价值观,历经洗礼,更加根深蒂固。无数市民在难熬日子里集体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无不坚定信念,为冬天送行,迎来春天,为生命接力,迎来重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在4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危难之际最见世道人心,亦最磨世道人心。国在则家在,国强则民安;幸福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岁月静好,心灵常惬。”无数普通作者用最简洁的语言、朴素的情感、动人的细节,表达了真切的家国情怀。读了日记,才会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含金量还在提升。换言之,伟大抗疫精神正是一次凝结、淬炼国家民族认同的磨砺基石。
列子云:“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伟大斗争锻造伟大精神。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精神丰碑,反映党中央在抗疫斗争中的英明领导与决策,承载着人民群众在抗疫斗争中展现的磅礴伟力。《英雄城记》以实际文学行动,用简洁素朴的文字、情真意切的感情,全面准确生动地诠释了抗疫精神的内涵。
抗疫精神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更是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强大动力源泉,也是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情怀的思想资源。《英雄城记》不仅是抗疫精神的生动载体,更在繁荣大众创作、传播媒介革新、构建家国情怀等方面,自觉融入新时代文学的潮流中,也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当前,弘扬抗疫精神,汲取磅礴伟力,正是新时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在抗疫这一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重塑新人民性的生动再现,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勃发的新人民性主体性精神。这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自觉地书写面向未来的新时代文学的人民史诗,精心创作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塑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标杆。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武汉市文联签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