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微光里的生态磬音

    □ 贺春雷

    罗海的散文集《安陲书:时间深处的微光》,用细腻的笔触和多维的视角,呈现出广西融水县安陲乡的地域肌理、民族特色与生命脉动。书中核心意象“时间深处的微光”,象征着安陲山水秀丽鲜活、乡土文化长久传承、居民淳朴热情、城乡互动融合……

    全书共七章,写了安陲的地理、人物、风物、景物,也写了虫子、果蔬、天象,晕染出一幅生动饱满的乡村画卷,展现了乡村的风貌和文化,透露出恬静和诗意。读着读着,城市的喧嚣、案牍的烦忧似乎都消散了。恍惚间,能听到安陲的河水潺潺淌过石滩,微风拂过竹林沙沙作响。

    《安陲地理志》写的不是地点,更像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曲调,一汪平静如洗的深湖。如,水电站的轰鸣、铁匠铺的锤声、菜地里开花结荚的豆角、清澈晶莹的泗水河。这些都是安陲人与土地相依为命的默契,也是他们望向现代生活时,眼眸里流淌的光亮。

    《安陲人物志》与《安陲风物志》则充满了温润的烟火气。爱撒网的张叔叔,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王婆婆用柚子皮、蕨菜、鱼腥草,做出香喷喷的美食;母亲与梁雪花热情互助,让日子更甜;还有那“打平伙”,异地菜聚会,餐桌上更热闹。这些琐碎的日常很普通,却透着安陲人的性格:豁达、坚韧、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

    有意思的是,书中第四章借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安陲,读起来,既熟稔亲切,又新颖别致;既有乡土气息,又不乏韵味。

    罗海在创作中并未刻意运用煽情的手法,而是用朴实的言语娓娓道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安陲的人情味。更难得的是,他向往回归本真,却也包容城乡文明的交融。比如,外地来的手艺人带来了省柴灶,巧妙地利用灶的余热来温水,既节省柴火又节约时间,利用灶的余热温水,省柴又节时。作者自己还脱掉皮凉鞋,和安陲的孩子们一起光脚玩耍。书中说“安陲虽然闭塞,却一点也不守旧”“安陲在渐变,它改变着外来者,也被外来者改变”。这些话让人不禁陷入沉思:安陲的宁静,是否藏着城市人难寻的松弛感;而城市的高楼之间,似乎少了点山水草木的那一抹清润。这也引发读者更深的思考:地方文化该如何在时光的长河中薪火相传?民族文化又怎样在多元的碰撞中水乳交融?人与自然,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和谐共生?

    七章内容看似各成篇章,其实暗合“地—人—物—天”的生态脉络,后三章更上升至天地共生的哲思层面。安陲的山川、人文、岁月,恰如苗山匠人亲手打磨的银饰,每一件都闪着独特的光。这光,照亮了“同饮一江水,共护一片山”的共同记忆,也照见了城市与乡村的絮语,更促使现代人思考与自我、与天地的关系。

    《安陲书:时间深处的微光》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剪影,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心底对“根”的牵挂。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个人一生中没有经历过与自然的交融,没有让心灵装下自然的磬音,那是一种多么大的缺憾啊。”

    (作者系天津金融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