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华夏文明中海洋文化的多维书写

——读赵德发长篇小说《大海风》

    □ 李毅然

    海洋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影响深远,在华夏文明中,海洋与陆地同等重要。近代及现当代众多作家自觉挖掘展示海洋元素,如郭沫若、冰心等创作了多部海洋题材优秀作品,促进文学主题多元化,反映对海洋的情感与思考。

    近期读作家出版社重点推出的赵德发的长篇小说《大海风》,作品视野宏阔,立意高远,饱含人文海洋主题的研究成果和翔实资料。在极富华夏文明气息、海洋文化表征和民族精神特质的艺术架构中,《大海风》试图描绘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北方航运业发展的现状,乃至个体民众在时代风云中的精神嬗变,从中阐明海洋与社会变迁、民众命运的重大关联,凸显个体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及增强民族自信与自强自立的精神追求等。从多种意义上讲,作品力求揭示中国海洋文化的多维探究及多层本质,其间不乏新时代作家对“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深切关注与认真思考,是当代关于海洋文化及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艺术样本之一。

    从上古时代开始,我国沿海人民不断迈出探索海洋、努力生存的勇敢步伐,在海洋渔业及生活方面留下宝贵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而这不失为海洋文化的真正灵魂。《大海风》力求描画20世纪初期马蹄所的渔业生产及渔家生活,无论是拉笮、出海等渔业生产场景,还是纺缆、杠网、造船等渔家手工技艺,抑或到龙神庙前“抓行”、带着猪头到龙神庙祈福平安、船头插有带竹叶的摇钱树等海洋习俗,均被作者有机融入故事情节中,反映了海洋渔业及渔家习俗文化的某些历史原貌和发展轨迹。

    赵德发的叙事案例始终没有远离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及精神世界。他笔下的海洋文化文脉以及人文掌故,并非冰冷又僵硬,而是被丰富且独特的渔家生活、烟火清欢所点缀,在引发读者兴致之际,极易打开人们对海洋文化资源最原初最朴素的认知。作品以主人公邢昭衍的成长轨迹为主线,将大量的笔墨赋予处于时代变迁中的普通人群及渔家生活。这些生活气息浓烈的文本,融入的远不仅是马蹄所的渔家生活、民众百态,还包含各类人物的精神路径及情感轨迹,展现了沿海人民豁达直率、踏实肯干、开放包容、重情重义的性情及处事方式,其间不乏个体思想在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中的嬗变,而这正是中国绝大多数沿海地域的文化共性之一。

    《大海风》聚焦于20世纪初期青岛、大连等地的航运现状,将中国北方航运业进程中遇到的挑战、矛盾予以深度的挖掘和描写。19世纪末,外国列强侵略北方沿海,航运势力侵入多地,损害中国沿海主权利益,青岛成为研究海洋文化的重要地带。

    通过《大海风》可以窥见,外轮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来到山东沿海,“烟筒越来越粗,烟火越来越盛”,在山东半岛的远洋或近海航线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一度处于垄断位置,使得山东沿海参与木帆船运输的民族航运业受到严重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和考验,山东沿海的很多渔村充分利用吨位小、机动灵活的木帆船,在沿海航运线上奋力前行,经商搞贩运,小说中的马蹄所即是其中一例。譬如,邢泰稔家有“来昌顺”大帆船,邢昭衍的第一条船“义兴号”也是大帆船。这类民船除渔业捕捞外,还从事航运贸易,将土货运至多地,返航载杂货,还将闯关东的人运往东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帆船运输业的繁盛,从中可看出渔民们在时代风云中的自我救赎、竞争和开创意识。

    通过个体民众的奋斗历程展现特定阶段的航运传奇,特别是挖掘海洋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元素来反映历史,体现海洋文化崇尚精神和力量的艺术特征,已成为海洋题材作品的重要文学表达。在《大海风》中,当邢昭衍在青岛目睹使用蒸汽动力的外国轮船越来越多后,相信轮船迟早会取代以风驱动的帆船。他很快意识到,“优胜劣汰,海洋的竞争也是如此。中国人必须奋起直追”,他不禁暗下决心:“我邢昭衍,今生今世就做这件事情了,我的全部事业,必须浸染在这广阔无边的柔蓝之中了!”这种自觉意识对当时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中国显得极其可贵。

    邢昭衍在创业期间,多次目睹外轮欺凌中国人的霸道行径,这增加了他添置轮船、誓与外轮抗衡到底的决心。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逐渐购置了6艘轮船,最终加入中国民族轮船业的行列中,并成为与外国航运势力抗衡的生力军,将长期霸占山东沿海的一些外轮挤走。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防止日军利用青岛港航设施,也为了阻挡日舰进入青岛港,邢昭衍毅然将打拼半生置下的所有轮船沉于青岛港及航道上。他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紧要关头,也悟出了“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重要性。可见,在邢昭衍的航运事业发展理念中,既有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支撑,又有自强不息、向海图强的家国情怀。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悠久且多维,当今中国与外部世界关联紧密,扎根华夏历史文化土壤,兼收并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文学创作新动向。赵德发捕捉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将东西方文化交融意蕴融入《大海风》。

    小说中,多次提及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他在看透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之后,深知“中国之所以挨打,就因为实业不行”。他在秉持传统儒学思想的同时,积极吸取西方先进理念,兴办实业救国,虽航运未成功,但爱国思想影响邢昭衍。邢昭衍在礼贤书院吸取西方先进元素,促使其为航海业努力。同时,小说还写出了德国人卫礼贤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吸引,并将这些研究课题传递到了西方国家,使西方文化受到东方智慧和艺术的启迪。显然,《大海风》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汇聚交融。实质上,正是无数这类交汇点的存在,为东西方文明的进步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另外,从艺术层面看,小说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出色。一是洋溢着“与史同在”的真切情感,多视角、全方位介绍北方航运与人文风貌,资料真实,手法凝练。二是以中式传奇叙事呈现东方海洋文学魅力,以社会变迁和航海业现状为经,主人公传奇与民众生活为纬,透视精神特质,与读者共鸣。三是小说人物众多,故事密集,刻画了众多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形象,从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值得后世珍惜的精神气质。在饱含着真挚情感、蕴藏着繁盛信息的文字带领下,我们看到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带的航运发展状况及民众生活。

    赏析这部55万字的匠心之作,我们可以发现赵德发在不断地升华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将关于海洋的探究与体察、瞭望与前瞻汇成一幅色彩斑斓且不失厚重的艺术画卷,以期突出中国海洋文化在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海洋文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系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