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东湖科学城3条骨干道路、14条“五边”道路贯通,一批道路项目加紧施工

战高温斗酷暑,从蓝图到通途

    玉屏大道。

    胡赞威 摄

    高新六路。

    胡赞威 摄

    神墩三路。

    胡赞威 摄

    中芯二路。

    7月31日晚,高新三路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挑灯夜战。

    7月31日清晨7时30分许,东湖高新区龙泉街道高峰村,居民胡威不紧不慢地用过早餐,驾车行驶5公里后,驶上玉屏大道——宽阔平坦的双向六车道如巨龙伸展,仅17分钟后,他已将车停在综保区公司的车位里,“一路畅通,心情好得很。”胡威说。

    与此同时,约5公里外的高新三路工程建设现场,数百名工人正战高温斗酷暑加紧施工,确保高架桥和地面辅路部分分别于8月底和12月底贯通。

    胡威感慨的背后,是他早高峰通勤从40分钟缩短到17分钟的跨越。作为武汉新城“七横七纵”骨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屏大道正悄然重塑龙泉片区以及豹澥片区与光谷中心城片区的空间距离。

    玉屏大道的蝶变和高新三路的“快进”,是东湖高新区着力推进交通路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统筹部署下,今年以来,东湖高新区建设管理和交通局(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建设局)以内外联通为基础要求,以群众需求为工作重点,以新城品质为建设标准,着力开展“骨架完善、组团联通、片区成网、五边畅达”等四大道路民生工程,上半年已完工通车道路17条,其中玉屏大道、高新六路(光谷大道—光谷三路)、高新七路3条骨干道路及组团联通主干道相继贯通,14条“五边”(学校边、医院边、社区边、企业边、交通枢纽边)道路织密成网,一批市政道路项目正马不停蹄加紧建设。

    一条条道路,如同城市的血脉,不仅将城市的各个角落紧密相连,更见证了东湖科学城和“世界光谷”日新月异的变化——道路延伸处,企业物流更高效,居民脚步更轻快……一座产城融合的新城轮廓日渐清晰。

    ■ 骨架路网加速成型,东湖科学城“血脉”奔涌

    摊开武汉新城规划图,“七横七纵”的交通骨架如同城市发展的脊梁。上半年,东湖高新区集中火力攻坚骨干路网,打通区域联动的“任督二脉”。

    全长2574米的玉屏大道(第二标段)飞跨豹澥湖,直抵沪渝高速。这条设计时速60公里的城市主干道,如同一条山湖之间的发展纽带,激活龙泉片区的发展潜能。对周边的上班族而言,新路通车不仅是通勤时间的缩减,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以前上班要绕行凤莲大道、004县道、中华大道、光谷三路,路程更远些,不仅要赶早出门,行至几个堵车路段还要紧盯着前方车尾,时不时挂一挡踩离合,累啊!”胡威说,如今走玉屏大道,双向六车道,全程畅通不堵车,油耗降低、时间缩短、驾驶舒适度倍增。对沿线企业来说,畅通的物流通道也意味着更低的运营成本与更强的竞争力。

    龙泉街道工作人员吴忧对此也深有体会:“以前去管委会办事,只能绕行中华大道,高峰期沿途常堵车,40分钟是常态。现在玉屏大道直通光谷中心城,20多分钟就能抵达。”这条道路如同一条活力动脉,西侧光谷绿城府即将交付,东侧大邱社区与为民实验学校环绕,不仅改变了附近营口村、高峰村、新湖村、陈庙村等村落居民的出行方式,更将三环出城通道效率提升了近一倍。曾经绕行中华大道,在高新八路右转排长龙的拥堵场景,已成历史回忆。

    而对于在佛祖岭一家企业工作的王瑞而言,高新六路(光谷大道—光谷三路)的蝶变让他感到“惊艳”。曾经坑洼的水泥路让数公里通勤耗时近半小时,如今,双向十二车道的沥青大道平坦如砥,车程缩短至10分钟。

    这条横贯光谷南部、连接江夏、直通鄂州红莲湖的主干道,沿线聚集着富士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院区)等重量级单位。该综合改造工程全长5.2公里,包括道路、桥梁、排水、中水、照明、通信、景观、交通监控等工程,施工过程中克服闹市施工、管线迁改、保障医院急救通道等多重挑战,采用三期精细交通导改方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院区)路段开辟24小时应急车道,引入地质雷达精准定位管线,最终实现“破茧重生”。

    ■ 现场施工马不停蹄,“六横五纵”年内全面通车

    7月31日,高新三路工程建设现场,400余名工人正在酷暑中加紧施工。凌晨4时,第一班工人准时上岗,进行钢箱梁和预制小箱梁吊装、桥面湿接头和湿接缝及调平、钢筋绑扎等施工。下午4时到晚上8时,第二班工人上岗,进行钢梁焊接、钢筋安装和混凝土浇筑。晚上8时至次日凌晨4时,第三班工人接替不间断施工。

    为了给工人降温,施工方除了给工人配备防暑降温药品、饮用水等,还配备了工业空调、自带风扇的工作服给工人们降温。

    “建设者的汗水换来的是这里一天一个样。”项目经理颜春生说,为确保完成节点任务,项目方经过精细策划,对每个工区倒排计划确定每日每周工作量,多次组织劳动竞赛,增加班组保障白/晚班连续不间断作业。截至目前,高架桥部分已完成77%,预计8月底贯通;地面辅路部分已完成70%,预计12月底贯通。

    高新三路工程实施范围西起三环线武黄立交,东至新建武东收费站,总长10.72公里,高架主线为快速路,地面辅路为主干路。其中,城市快速路段9.63公里。该道路通车后,将实现三环线—快速射线—高速公路高标准直通及区域路网一体化连通,车辆通行速度和道路通行效率将明显提升,更好地满足沿线地块交通集散和南北地块互联互通需求,同时降低沿线企业物流成本。

    同日,高新四路(光谷大道—光谷八路)综合改造项目现场,260余名工人及30余台挖掘机、桩机正在加紧进行管廊等施工。该项工程包括约12.5公里道路和10.8公里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总投资约41.83亿元。作为东西向重要的客运交通走廊之一,高新四路由西往东分别连接了光谷金融港、光谷中心城、未来科技城等重要交通源,也将是东湖高新区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走廊。

    目前,高新三路、高新四路(光谷大道—光谷八路)、高新五路(光谷二路—神墩一路)、光谷六路(神墩五路—高新四路)正在加快建设,光谷二路、高新三路等“七横七纵”骨干路网将于年内整体完工。令人期待的是,至年底,武汉新城“七横七纵”中(其中东湖高新区范围内为“七横五纵”),除青化大道外,“六横五纵”骨架路网将全面通车,形成东湖高新区与武汉主城区、鄂黄黄快速链接30分钟城市圈。一条条道路的延伸,正将“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扩”的蓝图,扎实地刻写在这片创新沃土上。

    ■ “毛细血管”批量疏通,“五边”道路暖民心惠企业

    如果说骨干路网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五边”道路建设则是疏通“毛细血管”的关键之举。东湖高新区建设局紧扣民生需求,将道路资源精准投向学校、医院、社区、企业、交通枢纽周边,让便捷出行触手可及。

    “微循环”激活中心城片区交通。托月路、三泰街、九衢西街等6条道路在光谷中心城片区蜿蜒铺展,创新天地、光谷交通、电竞中心等企业员工不再为“最后几百米”犯愁;正荣府、大家传宸府等小区居民一出小区便可踏上平坦舒适的路面。

    片区成网支撑重点项目。纹璜北街、赞璋街、黄陂岭路、中芯二路等4条次支道路的建成,如同为光谷人民医院、联投花山河商业体、硅谷小镇、光谷桂府等项目提前铺设好“迎宾毯”,确保其投用之日即是畅通之时。

    全长仅391米的中芯二路(中芯一路—高新五路),却是周边居民心心念念的“民生路”。面对管线迁改复杂、工期紧张的难题,建设团队创新采用“设计施工联合驻场”模式,动态调整井盖布局根治“马路肚脐眼”顽疾,在陡坡段增设非机动车慢行提示标志。这条连接光谷为明实验学校和大邱社区、绿城光谷桂府等居民区的“暖心路”,于5月底提前完工,成为疏通高新五路片区“毛细血管”的关键一环。

    神墩三路(光谷四路—高科园西路)的通车,堪称光谷中心城的“点睛之笔”。这条双向四车道的城市次干路,西接大悦城商圈,东连中央生态大走廊,串起光谷繁华的“文旅走廊”,沿途串联起绿地光谷中心城、朗诗里程等成熟住宅区,以及光谷空轨旅游专线和多个地铁站点。它既是市民漫步生态廊道的“观光路”,更是服务万千居民通勤的“民生路”,今年通车以来创新天地广场、盛世科技等企业员工通勤效率显著提升。目前,神墩三路剩余断面正在加紧施工,预计9月全面完工。

    ■ 感受出行之变:从“曲折颠簸”到“一路欢歌”

    道路建设的温度,最终由车轮和脚步来丈量。一条条新路的贯通,正悄然改变着数十万东湖高新区居民的日常轨迹。

    “玉屏大道全程畅通无阻,哼着歌儿轻松驾驶,这种舒畅感以前不敢想。”胡威说。同样受益的还有武汉晴川学院的刘蕾等老师,校车从龙泉校区驶出左转即上玉屏大道,到徐东的通勤时间从50分钟缩短至40分钟。“以前在龙泉山景区蜿蜒小路上颠簸,现在平稳快捷,同事们都在车上补觉了。”刘蕾笑道。

    进城出城“双提速”。吴忧的体验代表了龙泉片区居民的共同心声:“以前进城办事要绕行中华大道,加上堵车,需40分钟。现在玉屏大道直通光谷中心城,20多分钟可达管委会,连上三环出城都快了半小时。”这条道路如同打通了龙泉片区发展的快车道,让曾经偏远的村落加速融入城市脉搏。

    “道路整体环境提升,大家出行心情舒畅了。”富士康的郑先生点赞高新六路通车:车道加宽了,人车分流各行其道,通行顺畅了,不仅车辆和行人安全问题大为改善,上下班高峰期这里的拥堵情况也明显好转。

    企业物流“轻装上阵”。在佛祖岭片区,高新六路的蝶变让王瑞每天节省20分钟通勤时间,“路宽了,大车和小车分流有序,再也不用在富士康门口排长队了”。对于附近片区的长飞半导体、奕斯伟等企业而言,更快捷的交通路网意味着运输成本降低、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

    据介绍,今年内东湖高新区光谷八路、科技三路、月荷路、新竹路、和风街、十方街等共计63条市政道路陆续完工。按照“完工一段、验收一段、开放一段”的要求,对符合安全通行标准的道路分段分区拆除围挡、开放交通,尽量减少施工影响,力争早日还路于民,让更多居民和企业畅享出行便利。

    ■ 挂图作战向未来,锻造“30/20/10”幸福交通圈

    当坑洼颠簸的“搓板路”变成坦途,当绕行拥堵的“断头路”化作通衢,变化的不仅是通勤时间表,更是一座新城拔节生长的强劲脉动。

    按照“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完工一批”的滚动发展思路,今年以来东湖高新区持续优化路网结构,聚焦打通“断头路”、优化“瓶颈路”、改造“搓板路”,以需求为导向精准谋划项目。

    全力推进,开工一批。结合周边企业、居民需求,在前期深入调研基础上,东湖高新区今年计划新开工市政道路26条,目前已开工18条。其中包括百川街、科技四路、高新五路(西段)、红日街、群建里、瑞云路等住宅小区周边道路,确保配合万和光谷、安居一号、光谷桂府、汉韵公馆、华润中央公园等住宅小区同步完成交付。

    开工立琮桥、流苏街、营泉路、新竹路、光谷二路人行天桥等医院、学校周边配套道路,为居民前往光谷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省艺校、光谷一小东校区、商贸学院提供交通便利;开工侨兴街、廖家湾街、流港东路、流星路、奥环路等交通枢纽、重点企业周边道路,为武阳高速龙泉收费站正式与市政道路衔接创造条件,为小米大家电、软通动力等重点企业投产投用提供了货运物流通道。此外,还开工湖口变电站完善配套电力通道、110kv严西湖输变电电力通道等2个电力基础设施项目。

    道路建设非一日之功,东湖高新区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为加强新策划项目科学谋划和储备,提高项目前期研究深度,增强投资增长后劲,为高新区后续基建投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东湖高新区建设局已启动谋划森林大道快速化改造、未来三路快速化改造、汤逊湖北路改造等前期项目。围绕“山水城、家园城、智慧城”发展定位,一幅“30/20/10”交通出行圈(30分钟主城互达、20分钟新城通勤、10分钟社区生活)的蓝图正加速落地。

    (撰文/陈卫东 周亚梵 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