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回望中国人的“终身大事”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评剧《刘巧儿》中的经典唱词,穿越70多年的时光,依然鲜活有力。

    巧儿表达追求婚姻自主的心声,新中国发出重塑社会关系的宣言。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揭示了婚姻不是纯粹的私事,更是编织国家命运的重要经纬。

    中国人说“终身大事”即指婚姻,千百年一直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体现宗法制度对个体生命的规训,个人情感被忽视。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原则,解放了无数“刘巧儿”的命运。当巧儿唱出“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时,她实际上正在参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婚姻作为社会基本单元,一直具有战略意义。21世纪的中国婚姻呈现新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婚姻中的个人权利意识增强,追求幸福成为正当诉求;另一方面,婚姻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石作用依然关键。《20世纪中国婚姻史》揭示了这种动态平衡——当国家尊重婚姻的私人属性时,社会往往充满活力;当个人在婚姻中兼顾社会责任时,国家发展便有了坚实基础。在老龄化加剧、人口结构变化的今天,婚姻已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关乎代际传承与文化延续。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将个人生活与国家命运相连的智慧,在当代语境下有了新的诠释。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