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那些年看过的抗战小说

    □ 简桦

    我们这一代“50后”,没赶上全民御敌的烽火岁月,但不乏“抗战记忆”的记忆,融入人生的精神之旅。

    小时候,不管看电影还是看“娃娃书”,都爱“打仗的”,特别是“打鬼子的”,像《地雷战》《地道战》《鸡毛信》《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既有电影又有“娃娃书”,看了一个饱。那个年龄段,天生喜欢模仿电影中的“打仗”桥段,转换为巷子里意兴不尽的游戏,这或许是男孩子成长的一道必修课。

    上了三年学,识得几个字,野心大了,不再蹲守“娃娃书”小摊,总看连环画那算“小儿科”,开始跟着大孩子的屁股后看“字书”——故事和小说。最初为高年级课本上的《赵一曼》《小英雄雨来》等课文,接着有薄薄的《雁翎队》《狼牙山五壮士》小册子,有的拍了电影,看得懂,兴趣大增。

    当年老爸给我一册《少年文艺》(1965年第10期),看过无数遍,至今还在书柜收藏。这一期有篇《飞夺泸定桥》,是上将杨成武的回忆录、红军长征的著名传奇,又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被编为一段舞蹈,觉得好不神奇。于是将《少年文艺》借给表哥荣鹏,兴致勃勃推荐《飞夺泸定桥》。他却不大在乎,反问看过《“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没有,那也是杨成武的回忆录,讲的是冀中军区八路军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故事。进而,他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叫《长城烟尘》,内容也主要是歼灭阿部规秀的那一仗。阿部规秀?这个名字不像山田、松井,怪怪的,听都没听说过,轮到我傻眼了。表哥只比我大两个月,已经看了这么多“字书”,让我心生惭愧。

    此后,四处寻找长篇小说,最初接触的抗日题材,可能是《烈火金钢》,或者说因为它反映冀中军区八路军突破日军“铁壁合围”的血战,而使我印象深刻。《烈火金钢》的主人公,为掩护主力撤退与敌拼死肉搏,从尸体堆爬出死而复生,悟出他的大名“史更新”藏有深意,一下视之为偶像。

    一头扎进入长篇小说领域,抗战题材可真不少,大热门有《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小流行有《平原烈火》《战斗的青春》《战斗在滹沱河上》,囫囵吞枣看得起劲。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至今都记得,起初留意猫眼司令、猪头小队长、毛利中队长这些脸谱化的反角,最终建立了对英雄人物的景仰,马英、建梅、魏强、孙振邦、许凤、李铁,从区委书记、游击队长到堡垒村长、妇救会主任,那种出生入死的艰苦卓绝,一点一点播下爱国种子,确实打动了少年的心。这些作品在新世纪前后,全都改编为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可见“红色经典”的魅力。

    《野火春风斗古城》要“高大上”一些,内容以地下工作者策反伪军团长关敬陶起义为主,城市“秘密战”暗流汹涌,完全不同于武装斗争的刺刀见红,还有一条杨晓冬与银环的爱情线,艺术感染力更强。特别是后来拍成电影,由大明星王心刚、王晓棠主演,带动小说再度走红,听邻居大哥哥聊得神采飞扬。我的另一个表哥启宇也只大我两个月,早看了这一大部头,与我大谈杨晓冬的“书生报国”之路,还抄录其中“蒿蓬隐匿灵芝草,乌泥藏陷紫金盆”的对联,赠给我作为人生箴言。

    上述抗战小说我不止一遍阅读,小说作者也均成为令我钦慕的作家,书友之间交换,有时要卖弄一下是谁写的,吊吊胃口。给你一本李英儒《战斗在滹沱河上》,会说“他可写过《野火春风斗古城》呢!”《平原烈火》一看封面,徐光耀有几分眼熟,《小兵张嘎》不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吗?找出家藏的老《大众电影》(1964年第2期)《小兵张嘎》剧照,一比对果然如此,于是《平原烈火》收入最初的藏书箱。读到李晓明的长篇小说《破晓记》,哎哟,他是《平原枪声》的作者,又出新作了,小说中的“八爷爷”神通广大。从语文老师那里得知,李晓明就在武汉工作,真有点为我们城市感到骄傲。

    风闻《苦菜花》好看,误传作者也是李英儒,借到手方知是冯德英,源于两人姓名同有一个“英”字。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地,不同于《战斗在滹沱河上》等作品在河北平原,而是与《铁道游击队》一样在山东大地,塑造了一位支持女儿娟子抗日救国、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大义母亲,反衬出日伪的狡猾与残暴。1965年《苦菜花》搬上银幕,因小说的知名度而一票难求,我直到新时期重映此片,才看到朴实坚毅的母亲形象——由电影《奇袭》中的“朝鲜阿妈”曲云饰演,更加亲切而难以忘怀。

    上中学时在校图书馆帮忙清理旧书,碰到一本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新儿女英雄传》,但我不大习惯它的竖版排印,遗憾错过一部出自延安老作家袁静、孔厥合作的佳作。

    见书架上零星有些苏联卫国战争小说,管理员老师建议我不妨也看看,便找到《围困》《普通一兵》《日日夜夜》以及捷克作家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阅读。1972年我16岁,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重版,主人公奥列格与我同龄,参加抵抗运动而壮烈牺牲,我引以为榜样,在笔记本上留下11条摘录,其中有他的一首“青春不会虚度”的小诗。再到1982年,美国作家赫尔曼· 沃克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畅销,我跑了多家书店买到一套三卷,至此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图景的总体了解。

    从童年到青年的美好岁月,抗战小说作为我文学阅读的一部分,感知了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壮怀激烈。不得不说,对“抗战记忆”的记忆,悄然无声滋润过我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