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我的“抗战家族”

    破碉堡(版画)

    邹雅 作

    □ 万炳乾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我的家乡河南省最北部的南乐县,因其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成为“三不管”地带。敌人在此防守相对薄弱,这片土地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区域。当时,在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背景下,由国民党、共产党和开明绅士共同组成了抗日政府。我党依托抗日救国会公开开展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参军支前,掩护干部交通,还不断寻找敌人薄弱环节予以打击,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日篇章。

    我的父亲张悦斋(原名万兴周),出身于南乐县元村镇的一个大家庭,家族中有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入共产党;母亲魏瑞珍,来自县城城关镇,一家人也都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在党的抗日救国政策感召下,父母双双投身革命洪流。

    父亲从元村党支部书记起步,先后担任县六区区委委员、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母亲巾帼也不让须眉,1938年,年仅17岁的她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县二区区委员、区立抗日联合会主任,一路成长为县抗日联合会主任。从此将青春和生命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1940年中秋,身为区委委员的父亲正在家乡宣传抗日工作。然而,危险悄然而至,他与另一位同志在一户村民家中被敌人包围。为突出重围,两人先后行动,不幸的是,先行突围的同志壮烈牺牲,父亲也不幸被捕。所幸敌人并未发现他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元村镇开明绅士和商会的联名保释下,父亲得以脱险。获释后,父亲第一时间向组织汇报情况,并经组织批准改名为张悦斋,随后前往其他区担任区委书记。

    1942年4月3日,日寇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四三大扫荡”。日寇第一混成旅团约三四千人,纠集数千伪军,气势汹汹地扑向我们的根据地。当时,边区党政机关、军区后方工厂、学校、医院等重要机构均驻扎于此,人员物资高度集中,成为敌人的“眼中钉”。日伪军从四面八方合围而来,妄图一举摧毁根据地。

    时任二区区委书记的父亲,在扫荡前两天通过敌工部获取了重要情报。他立即向县委汇报,并迅速召开全区党员干部大会,部署反“扫荡”任务,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领导机关和后方工厂人员的安全。

    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抗日政府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父亲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派人四处打听情况。原来,县政府被冲散后,干部们各自为战、分散突围。县长刘镜西在被围时,果断将文件档案就地掩埋,干部们分散到群众家中隐蔽。父亲立即组织区委干部和民兵全力营救。关键时刻,党支部抓住一户人家办丧事的机会,让刘县长穿上孝衣,混入送葬队伍,最终成功从侯庄突围。这场生死救援,生动展现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的坚定意志,以及干部与群众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多年后,父亲与老战友相聚时,每当谈起这段往事,总会流露出对家乡人民深深的怀念,不住地称赞人民群众的大智大勇和高尚的政治觉悟。

    母亲同样在抗战岁月里历经多次生死考验。曾有一次,三区区委书记刘兴芝召集紧急会议部署工作,会议持续到深夜。连日奔波与高强度的工作,让刘书记疲惫不堪,警惕性也有所下降。散会后,作为区委委员,母亲凭借着长期战斗积累的敏锐直觉,决定连夜转移。夜色如墨,她摸黑踏上转移之路,小心翼翼地避开可能的危险。母亲这次凭借着机敏果断,躲过了敌人的抓捕,得以脱险。

    还有两次被围的经历,至今想来仍令人心惊。日本鬼子得到情报,知晓村里藏有姓魏的抗日干部,便将村子团团围住,大声叫嚣着要村民交出人来。面对敌人的威逼,乡亲们没有丝毫退缩。第一次被围时,几个大娘将母亲拉进自家昏暗的地窖,用柴草、农具严严实实地遮掩住入口,敌人在村里翻箱倒柜、大声呵斥,始终未能发现母亲的踪迹。另一次被围,敌人来势更凶,挨家挨户仔细搜查。紧要关头,一位大爷灵机一动,让母亲穿上破旧的农妇衣裳,躺在土炕上佯装重病。敌人闯进屋时,大爷和邻居们七嘴八舌地“哭诉”着家中病人的惨状,敌人信以为真,骂骂咧咧地离开了。母亲就这样在群众用生命守护的温情中,两次化险为夷。

    后来,敌人采用“梳篦政策”,如同梳子梳头般沿着交通壕步步进逼,妄图将人们集中起来甄别抓捕。母亲凭借对家乡地形的熟悉,迅速掩埋好重要文件,瞅准时机顺着壕沟拼命奔跑,最终成功跳出封锁线,重获新生。

    在东葛村,母亲还参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拔除敌人炮楼行动。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母亲与闫凤珍、李静珍三位女同志凭借出色表现和英勇斗争,被边区军民亲切地称为“抗日三珍”。闫凤珍和母亲都是“解放脚”,虽历经缠足又挣脱束缚,但在战斗中迸发出超乎常人的坚韧;李静珍虽为小脚,却有着不输男儿的果敢与智慧。当东葛村的敌人炮楼成为威胁周边百姓和抗日力量的“毒瘤”时,三位女杰主动请缨,深入虎穴。她们提前配合侦察兵摸清炮楼布防,发动群众传递情报。行动当晚,借着夜色掩护,“抗日三珍”带领队伍如利剑般直插敌人心脏。激烈的拼杀声中,她们毫不畏惧,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成功拔除炮楼,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也为周边地区的抗日斗争打开了新局面。

    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抗日三珍”始终并肩作战。她们一起走街串巷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群众加入抗日队伍;在危险四伏的环境中,巧妙伪装传递关键情报;面对敌人的扫荡,相互扶持、顽强抗争,守护着根据地的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抗日三珍”带着往昔的战斗精神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母亲、闫凤珍和李静珍分别在北京、武汉和贵阳,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与坚定的信念,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家族中还有其他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姥姥曾带着我小姨魏瑞峰化装成乞丐前往支部书记家送信,当她们赶到村子时,却看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幕——支部书记不幸遇害,头颅被敌人残忍割下并悬挂示众。就在前几天,她还见支部书记与姐姐、姐夫一同开会商讨抗日事宜。这惨绝人寰的景象,让小姨眼中燃起仇恨的怒火,也更加坚定了她投身抗日的决心。从此,仅10岁的小姨便成为一名送情报、站岗放哨的小交通员。直至1948年,小姨被送往军政干校学习,1950年毕业后分配到海军“重庆号”工作。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1957年父母举家迁往武汉工作,直至离休。

    这些发生在父母及家人身上的故事,不过是抗日战争宏大历史画卷中的几个片段,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斗争的残酷与惨烈。在那漫长的抗战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顽强抗争。最终,我们赢得了胜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了这场胜利,几千万抗日军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或许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