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次文学活动,与几位作家朋友闲聊,我谈及经历的一件事。听罢,有人说,这故事好,你写不写?不写我就写了。一个故事而已,有什么不可以呢?不同的作者定会写出不同的况味。
近段时间总是刷到一些界定抄袭与借鉴的话题文章。疑惑之余有了思量:在文学艺术创作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的艺术生命是否正在悄然枯竭?
编辑湖北作家姜洪的《惊涛,永志不忘》时,有了一些体会。我曾经历过1998年长江流域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也读过不少同类题材作品,但仍被作者细腻深情的文字所打动。文章不仅重现了自然之力的汹涌澎湃,更深刻描绘了人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坚韧与牺牲,让人仿佛亲历其境,感受到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我寻找的答案——文学艺术的生命之源,是真实且丰富的生活体验。
文学艺术,无论是诗歌、小说、绘画还是音乐,其本质都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而这些情感与思想的源泉,无一不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知。就像姜洪在抗洪前线亲身经历的每一个日夜,那些汗水与泪水交织的瞬间、生死相依的温情,都成了他笔下真挚动人的素材。
真正的文学艺术,应当是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艺术再现。姜洪的文章之所以能够打动我,正是因为他深入抗洪一线,亲身经历了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将个人的情感与集体的记忆紧密结合,创作出了具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作品。
(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