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呼吸内镜“照亮”孩子体内的“复杂暗道”,内外科、医技等多学科协作开展精准治疗,让呼吸道畸形患儿重获健康呼吸;孩子突然消化道大出血,医生用胃镜、肠镜、腹腔镜“三镜联合”,“一站式”捕捉病因;孩子在放化疗前,医生将卵巢组织提前冻存,保住未来生育“火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等多种微创手术被广泛运用,让手术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2025年7月,由武汉市卫健委主办的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中,武汉儿童医院共有22个创新技术入围,展示该院在妇女儿童医疗保健领域的医疗技术水平与临床服务能力。
“技术创新是医院发展的生命力,”武汉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周爱芬说,今后,医院将继续围绕妇女儿童医疗保健需求,深度践行“儿童友好、生育友好”理念,在技术创新领域精耕细作、持续突破,引领湖北省妇女儿童医疗事业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湖北、健康武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小镜子”破译儿童呼吸道畸形谜题
远程脑电会诊“捉拿”难治性癫痫
3岁男孩小勇(化名)不慎从7米高处跌落,出现脑外伤。在当地经过急救后,孩子捡回一命,被转运到武汉儿童医院继续救治。可是在进行气管插管后,小勇呼吸困难、喘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专家警觉。
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小勇的气管上段重度狭窄,最窄处仅容直径2.5毫米的气管镜通过。经过呼吸内科、耳鼻喉科等多个临床科室,以及影像、麻醉多学科联合诊疗,专家团队应用“球囊扩张+局部冷冻”联合疗法,精准解除狭窄问题,小勇恢复了畅快呼吸。
2025年8月1日,在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强基技术”组综合评审中,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陆小霞介绍该院创新项目“基于呼吸内镜平台的儿童呼吸道畸形精准诊疗集成技术”。
“儿童呼吸道畸形如同孩子体内的‘复杂暗道’,要‘破译’它,需要多学科协作与长期管理。”陆小霞介绍,依托呼吸内镜平台,背靠多学科的强大合力,该院构建早期识别、精准诊断与系统干预的集成技术体系,形成闭环诊疗体系管理,让孩子们重获健康呼吸。
更重要的是,这一创新技术不仅能解决临床治疗瓶颈,还构建了未来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体系,可同质化输出至基层医疗机构,减少患者外转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惠及更多儿童。
数智化医疗是当下热点话题。武汉儿童医院通过“云医疗”打破时空限制,跨地域、跨机构,织密患儿就医网络。
以儿童癫痫为例,这类专科病诊断难度大、治疗周期长、个体化差异大,且缺乏专科数据库,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该病诊疗“力不从心”。
武汉儿童医院设有省内首个“儿童神经中心”,也被授予“中国抗癫痫协会综合癫痫中心”,医院凭借技术优势,以癫痫诊疗难点——“脑电”为切入点,成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脑电远程诊疗项目”。该院神经内科、急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孙丹介绍,该院的“远程脑电会诊系统及AI诊疗技术”为基层医疗机构癫痫患儿的精准管理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撑,有力提升湖北省及周边省份儿科癫痫类疾病诊疗水平。
作为湖北省儿童医疗中心,武汉儿童医院肩负着引领区域儿童医疗技术发展的重任。9年来,该院依托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将多项成熟诊疗技术推广到基层,带动六省236家联盟单位共同进步。如今,基层医院的新生儿,可在当地接受有创呼吸机治疗;过敏性呼吸道疾病患儿,在家门口就能做儿童支气管舒张/激发实验。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孩子们不用再舟车劳顿到武汉看病。
■ “三镜联合”捕获消化道大出血“肇事者”
技术创新让儿童手术更安全高效
儿童消化道大出血是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必须迅速确定出血部位,决定治疗方式。然而,小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中暂无推荐流程。诊断不明,手术时机就难以选择,而如果贸然手术探查,又有加重出血的风险。
在8月6日进行的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先锋技术”组综合评审中,武汉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卞红强展示了“胃肠镜、腹腔镜联合介入一站式杂交技术诊治小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技术。
卞红强介绍,从2013年起,该院开始探索这一“一站式”技术。胃镜可以看上消化道,肠镜可以看下消化道,腹腔镜可以看中部肠管,“三镜联合”可以明确90%以上的病因。这一技术建立了儿童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评估系统,结合检查结果,确定胃镜、肠镜、腹腔镜及介入治疗的优先顺序及手术时机,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儿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服务,大幅度提高大出血患儿生存率。
女孩小梦(化名)有严重的胆结石,胆总管差点被撑破,手术迫在眉睫。在武汉儿童医院,专家采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从孩子口腔“借道”,探入体内完成取石,几乎零创口完成治疗。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被誉为内镜技术‘皇冠上的明珠’。”武汉儿童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杨俊介绍,其优势在于可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尽可能减少损伤。在该院,这一技术已为150余名胆管结石、慢性胰腺炎等疾病患儿解除病痛,在全国儿童专科医院中属于领先地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外科领域,武汉儿童医院以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升临床服务能力。2017年,医院开设湖北首个小儿神经外科,国内首创神经内镜下大脑半球离断手术,并为胎龄28周早产儿实施脑部手术,该科手术门类覆盖小儿神经外科所有病种,患儿不用远赴京沪求医;骨科在全国首创“肌骨超声引导微创治疗儿童创伤骨折”,创新性使用肌骨超声技术替代术中X线透视定位,让孩子“少吃射线”,且手术更精准;耳鼻喉科为400多个孩子做人工耳蜗手术,宝宝第一次听到了妈妈的声音……
2020年,在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后,武汉儿童医院陆续完成国内年龄最小、出生仅9天患儿的机器人胆总管囊肿手术,以及最低体重1.9公斤机器人肠旋转不良手术。2024年,医院被授牌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儿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并启动限制类技术第一期儿外科培训班,成为全国儿外科领域的“重量级”医教平台,推动好技术走向基层,更多孩子和家庭受益。
■ 践行“生育友好” 守护全生命周期
让女性“人生四季”跑出健康加速度
青少年儿童患血液病、肿瘤、遗传代谢病等疾病后,大多要经历放、化疗或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这类治疗可挽救生命,但也会导致卵巢功能、睾丸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成年后的生育功能。
令人振奋的是,这一现状已得到改变。2024年12月,3岁10个月的女孩芸芸(化名)患上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武汉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MDT团队,迅速启动“72小时黄金窗口”快速响应机制。
在芸芸化疗前,医生通过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摘取女孩一侧卵巢,规范处理成8片卵巢皮质后,冻存在零下196℃的液氮中。今后,待女孩疾病治愈长大成人,根据生长发育或生育需求,再将卵巢组织解冻后分批移植回体内。
“我们保存的每片卵巢组织不到指甲盖大小,却承载了孩子和家庭的美好期望。”该中心主任医师彭祥炽说。目前,该院已为多位儿童及成人肿瘤患者进行生育力保存。
通过3个钥匙孔般大小的创口,摘除巨大子宫腺肌瘤;在体内加装一根“吊带”托住尿道,解决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社交隐疾;利用生物补片结合腹腔镜微创技术,为“石女”重建生殖系统……在妇科领域,随着微创手术的广泛的应用,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单孔腹腔镜、TVTO、腹腔镜侧腹壁悬吊术等,让很多“大刀阔斧”的手术变为“穿针引线”般的微创操作,不仅手术更为精准,患者的伤口也日趋“隐形”,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保证。
针对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健康问题,武汉市妇幼保健院不仅追求诊疗技术的创新,更关注治疗对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带来的改变,依托产科、妇科、生殖医学中心、甲乳外科、疼痛与睡眠中心、成人GICU/综合病区等实力雄厚的专科群,力求为患者筑牢健康护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守护。
【探访创新现场】
更微创、更精准、更高效
为了孩子健康创新不止步
8月15日上午,武汉儿童医院手术室。时值暑期医疗高峰,医务人员正在无影灯下忙碌。
玩轮滑时不慎摔倒,8岁男孩蒙蒙(化名)手臂骨折了。手术室里,骨科主任医师沈先涛正在施行肌骨超声引导下的骨折复位手术。他将B超探头放在蒙蒙手臂骨折处,床旁电脑上实时显现伤处的骨骼图像,供医生判断病灶部位及受损情况。对照图像精准复位,再打上石膏固定,手术顺利完成。有了肌骨超声实时导航,孩子不用做开放手术,术后伤口几乎“隐形”。
术后,蒙蒙的手术数据传至天津大学机构学与机器人系统实验室,为医院与学校合作的AI机器人超声导航项目提供数据依据。今后可像汽车导航一样,由AI推演好手术方案,在术中精准指导医生操作。
与此同时,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勇身披厚厚的铅衣,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介入手术“补心”。患儿用的是全球首例经导管全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体内两年,待缺损修复好后,封堵器将完全降解,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孩子体内无任何异物残留。目前已成功常规开展经导管生物可降解封堵器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先心病,实现儿童“植入无残留、封堵无痕”现有技术的全覆盖,孩子少遭罪、恢复快。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为医院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医疗技术的升级迭代,也得到市民频频“点赞”。本次暑假医疗高峰,不少外地患儿慕名来汉,到心胸外科做心脏或胸科手术,到介入放射科/血管瘤科接受血管畸形微创介入治疗,到儿童/妇女体重管理中心,在多学科专家指导下科学减重。“升级”后的日归手术中心,预约患儿排满了整个假期,仍井然有序。专家团队全力护航,为孩子们顺利康复按下“加速键”。
文/高琛琛 张璟祎
图/张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