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市肺科医院:强专科,优综合

打造以肺科为核心的医防融合标杆医院

    武汉市肺科医院汉江湾院区实景。

    外科团队为患者实施微创手术。

    中医科医生为患者进行五行能量罐灸。

    盛大启航!武汉西部片区医疗版图将迎来重大优化重构,湖北省内唯一公立三级甲等呼吸疾病专科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汉江湾院区即将在金秋十月全面开诊。该院位于长丰大道与工农路交会处,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舵落口站直达,规划床位1000张,将填补该区域4公里范围内三甲医院的空白。

    作为武汉市呼吸疾病诊疗中心,武汉市肺科医院在“强专科”基础上,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优综合”,在汉江湾院区增设心内、神内、普外、泌外等科室,既是补公共卫生短板,又是补医疗资源短板,全力推进“医防融合”,守护群众健康。

    ■ 筑根基、提效能,启航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汉江湾院区占地面积125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规划1000张床位。”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杜荣辉介绍,以球形门诊大厅为中轴线,公卫楼和综合楼分布在两侧,实现感染性疾病和综合性疾病分区管理。

    对于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患者,从预约、就诊、检查、治疗到住院,全程均有专业医务人员对接。病区拥有独立通道和活动空间,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对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就医全程都在绿色无污染区域进行,就医更安心,治疗更专业。

    杜荣辉介绍,考虑到汉江湾院区周围4公里范围内无三甲医院,医院在科室设置上新增全科、心内科、神经科、消化科等科室,并开设有肺科特色的体检中心,立足于专科做精、外科做大、呼吸做强,成为“强专科、优综合”的区域性综合医疗服务体,全面满足周边居民医疗需求。

    75年薪火相传,医院形成老、中、青三代享誉省内外的专家梯队。其中,年近九旬的“中国医师奖”得主张和武教授仍奋战在临床一线,高屋建瓴指导年轻医生成长;“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杜荣辉教授凭借精湛医术,兜底省内外疑难肺病的救治;与此同时,以杨澄清、刘小玉、蒋钰辉等青年骨干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已勇挑重担,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满足汉江湾院区发展需要,医院提前布局,招募百余名青年医护人员,为业务发展注入蓬勃的新鲜血液。同时,医院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专项基金,引进高层次人才;遴选一批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并按照2∶4∶4搭建高、中、初三级人才梯队;培养一批扎根一线、临床经验丰富、医疗技术精湛,并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医学领军人才。

    ■ 担使命、克顽疾,锻造疑难肺病诊疗招牌

    “武汉市肺科医院前身为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始建于1950年11月,今年迎来建院75周年。”武汉市肺科医院院长罗光伟介绍,75年来,在一代又一代防痨卫士的努力下,我市结核病报告发病率降低到十万分之四十左右,结核病防治“武汉模式”示范全国,医院结核病学科进入复旦榜全国第六名。

    在与结核病这一顽疾战斗的过程中,肺医人得到了快速的锻造和成长:2011年,武汉市肺科医院获批湖北省结核病防治临床技术指导中心;2012年,获批武汉市呼吸疾病诊疗中心;2013年,增挂“武汉市肺科医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院所合一”的医防融合医院。

    2013年至今,医院成功转型,从早期的以结核防治为主,到全面打造全省呼吸疾病诊疗新高地、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终结地,如今已经成为全省人民值得托付的“肺管家”。目前,医院拥有7个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17个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和3个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在肺结节、肺癌的精准诊治方面,在慢阻肺、哮喘等慢性肺部的科学康复方面,在真菌性、病毒性感染性肺病的科学救治方面,在中医肺部疾病的康复治疗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长期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最终的救治兜底能力。 

    2023年,武汉市肺科医院通过三甲评审,成为全省唯一三甲呼吸专科医院,并正式启动高质量发展“3—3—4”十年规划。武汉市肺科医院党委书记李刚介绍,按照规划,2023—2025年为基础建设期,2026—2028年为平台巩固期,2029—2032年为飞跃发展期。目前,围绕基础建设的第一个三年规划圆满落地,高质量发展的梦想已照进现实。

    ■ 强专科、优综合,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全新的使命与担当。”武汉市肺科医院院长罗光伟表示,随着汉江湾院区正式启用,医院将坚持以呼吸健康为中心,立足肺科专业特色,全面推进诊疗技术革新、服务模式创新和管理理念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科研创新方面,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分中心,医院将依托国家级平台的资源优势,深度参与感染性疾病的前沿技术研究、转化与应用,推动全省诊疗水平提升,成为引领湖北感染性疾病防治的“核心引擎”。

    在专科建设方面,作为全省唯一的公立三甲呼吸类专科医院,医院将“以肺为本,胸怀万家”,创新诊疗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疾病为核心的“专病中心”,变“患者围着医生转”为“医生围着患者转”,提供一站式、多学科、全流程的精准医疗服务。

    在综合服务方面,作为硚口片区的重要医疗机构,医院还将增设全科、心内科、神经科、消化科等百姓急需的科室,打造“强专科、优综合”的区域医疗中心,全方位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就医需求。

    在医防融合方面,医院将充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设立肺部疾病早筛中心,以社区为单位,运用创新技术开展结核病、肺癌、慢阻肺等疾病的主动筛查。同时,通过健康科普“五进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家庭,普及健康知识,助力群众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我们将以汉江湾院区启用为契机,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武汉市肺科医院党委书记李刚表示,医院将着力打造集医疗、预防、科研于一体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力争成为省内领军、中部争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医防融合标杆医院。

    ■ 多学科协同 打造呼吸疾病诊疗新高地

    武汉市肺科医院历经75年发展,始终深耕呼吸系统疾病诊疗领域,构建起专科特色突出、学科布局完善、综合实力雄厚的现代化诊疗体系。随着汉江湾院区正式投入使用,医院在硬件设施、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上全面升级,将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 外科全面扩容升级 开设多个专病中心

    “汉江湾院区将开设两个外科病区:胸外科以肺结节、肺肿瘤微创手术治疗为特色;综合感染外科以感染性疾病外科治疗为特色。”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主任戴希勇介绍,这一战略性扩容源于临床实际需求,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基础病的患者,常合并其他系统病变,扩容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在汉江湾院区,外科将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按照病种分类优化诊疗流程。科室计划重点打造5个特色专病中心,包括慢性脓胸诊疗中心、肺癌/肺结节诊疗中心、感染性肺病诊疗中心、脊柱感染诊疗中心和腹腔感染诊疗中心,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多学科、全流程诊疗服务。

    戴希勇介绍,作为省内最早开展单孔胸腔镜手术的中心之一,胸外科在肺结节/肺肿瘤、胸腔及纵隔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快速康复等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汉江湾院区,胸外科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开展AI辅助下的精准微创手术、非插管麻醉微创手术,以及胸部肿瘤一体化多学科诊疗等创新技术。

    针对呼吸基础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外科团队攻克了因肺结核、曲霉菌感染等导致的解剖结构改变、手术视野模糊等世界性难题,广泛开展针对感染性肺和胸腔疾病的微创治疗。通过与中医科、康复科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促进低肺功能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对于脊柱感染性疾病,通过精准治疗同时实现神经压迫解除、脊柱稳定性重构和病灶彻底清除三大目标。在腹腔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推行个案化管理理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方案。

    面向未来,戴希勇提出“更高、更精、更广泛”发展目标。科室将广泛开展更微创的胸科手术,力求实现无插管、无全麻,帮助患者快速恢复生活质量;在技术创新上,将挑战感染性疾病高等级肺移植等突破性技术;在治疗范围上,将全面覆盖各类感染性肺病的外科治疗需求。

    ◎ 康复训练贯穿全程 构建“预防—治疗—康复”闭环

    72岁的周师傅因患早期肺癌,到武汉市肺科医院寻求手术治疗。然而,慢阻肺基础病导致他肺功能低下,甚至达到二型呼吸衰竭的程度,手术麻醉出现意外的风险极高。

    一边是疯长的癌细胞,一边是不争气的肺功能,该如何是好?康复科主任魏巍应邀参加多学科联合会诊,为患者制定了系统的肺康复训练方案。经过一周的呼吸训练、有氧运动训练、胸廓扩张训练及各类器械训练,周师傅憋闷状况明显减轻,检查显示肺功能明显提升,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改善,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相关指标达到肺癌手术要求。

    7月底,周师傅的手术顺利完成。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慢阻肺状况,康复医疗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新一轮康复训练计划。如今,周师傅已能脱氧自由活动半小时以上,肺功能较术前实现质的飞跃,近日顺利康复出院。

    “从ICU到普通病房,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康复训练贯穿全程。”魏巍介绍,康复科主要开展呼吸康复、神经康复、肌肉和骨骼康复等诊疗项目。以呼吸康复为例,该科已形成全流程干预模式:对于气管切开患者,通过系统训练可恢复呼吸吞咽功能,加速封管;对使用呼吸机(尤其是有创呼吸机)的患者,创新性将康复关口前移至ICU,通过在气切套管加装单向阀门,同步实现发声训练与呼吸功能锻炼;而对像周师傅这样的手术高风险患者,术前预康复能显著提升肺功能,为手术赢得“窗口期”。

    据悉,汉江湾院区康复科拥有1200平方米现代化治疗大厅,引进膈肌超声、高频震荡排痰仪、高能量激光、冲击波治疗仪、高压氧舱等先进康复治疗设备。魏巍特别指出,这些设施不仅服务于患者,还可为健康人群提供运动风险评估。“通过运动心肺试验,我们能在极限负荷下动态监测心电图、摄氧量等指标,既筛查隐匿性疾病,又能为不同体质人群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

    ◎ 立足中医特色优势 创新诊疗服务模式

    武汉市肺科医院中医科于2020年7月正式开诊,立足医院专科特色,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构建起肺部疾病“防—治—康”一体化诊疗体系,成功获批武汉市治未病重点专科。

    走进中医科诊区,各类特色制剂琳琅满目。针对结核、哮喘、慢阻肺等肺部疾病患者的康复需求,科室自主研发了扶正抗痨膏、益肺散结膏等7种特色膏方,以及止咳利咽饮等养生茶包。外治疗法同样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中药香囊、封包,到独具特色的金黄散、足浴方,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药服务。

    中医科负责人刘星介绍,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中医诊疗项目。围绕体重管理,创新推出“中医经络减肥法”,通过穴位埋线配合减肥贴、减脂茶饮等综合干预,帮助众多肥胖患者成功减重。针对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末梢神经炎、药物性胃炎及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科室运用电针、药物贴敷、中药足浴等特色中医疗法,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了治疗耐受性。

    在传承发扬中医传统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中医科紧扣患者需求,持续创新服务模式,陆续开设多个特色专病门诊,引进和开展多项前沿诊疗技术。科室新设立中西医结合肺病门诊、中医康复门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门诊三大特色门诊;创新开展超声引导下营养神经穴位注射治疗末梢神经炎、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超声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刺激术治疗鼻炎、关节腔灌注及神经阻滞等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随着汉江湾院区的启用,中医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内热针、肌骨超声、浮针等先进设备的配备,将进一步提升科室的诊疗能力。刘星表示,未来科室将继续秉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推动诊疗服务提质增效,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撰文/王敏 张全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