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

技术驱动防治升级
创新护佑职业健康

    放射卫生医师进行CT性能检测。

    8月8日至9日,在2025年湖北省职业健康技能竞赛中,武汉市代表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现场发挥,在全省17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综合笔试与操作技能第一名。

    职业病防治,关乎广大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关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稳定与动力保障。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以下简称“市职防院”)历经55年发展,已构建起 “检测评估、健康监护、预警应急、诊疗康复、质控指导、健教科研”六位一体的职业健康防线。

    从夯实 “一锤定音” 检测能力,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再到实现动态监测全面覆盖,市职防院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推动职业健康防护从“被动救治”向“主动防控”转变,努力为广大劳动者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筑牢职业健康基石。

    ■ 加快实验室建设,毒物鉴定“一锤定音”

    面对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而产生的新职业病危害,市职防院加快实验室建设,提高职业病危害检测及毒物鉴定能力,为职业病的早查、早诊、早治提供一锤定音的技术支撑。

    实验室的检测实力,在诸多紧急案例中得到充分彰显。去年2月,实验室接到我市某区公安民警送来的5份样品及一份物证鉴定委托书。原来,警方正在侦办一起不明化学液体投毒案,因无法确定投毒液体性质难以对案件定性。实验室成员迅速制定检测方案,经过多次浓度测试,最终成功对样品进行检测,仅用2天时间,得出定性结果,为警方快速定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同年3月,实验室收到我市某区人民医院外送的中毒标本,一名老人因服用不知名安眠药物昏迷住院。市职防院卫生检验科副主任江金凤回忆:“虽然我们常做化学毒物鉴定,但药物鉴定在实际工作中从未检测过真实标本。”尽管顾虑重重,但面对家属的急切请求,团队还是接下了任务。通过对病人全血标本进行处理定性扫描分析,再与毒物数据库比对,最终及时筛查出病人体内残留的某种抗焦虑、失眠药物。这份检测结果为医生诊治提供了明确方向,为病人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多年来,江金凤及其团队在“觅毒追凶”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经验,其参与研制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接触二甲苯的生物标志物——尿中甲基马尿酸的生物接触限值”,解决了职业接触二甲苯工人暴露出水平缺乏评价标准的问题,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目前,该院拥有309项毒物检测资质、具备217项中毒筛查能力,能快速识别117种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毒气体。持续为湖北省内各类医疗机构的中毒病例提供专业与权威诊断检测,如铅、汞、砷、铊等重金属中毒,苯系物、二氯乙烷、正己烷等有机溶剂中毒,以及急诊、神经内科等不明原因疑似中毒患者生物样本检测,指导临床用药。

    ■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筑牢职业健康“防护盾”

    为降低核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患者的危害,市职防院对全市1000余家放射诊疗机构实施动态监测和管理,提供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设备及场所性能检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及个人剂量监测等服务。

    在放射防护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放射卫生科江逸飞介绍,最近和同事在某医院新建的CT机房毗邻候诊区对墙体进行巡测时,警报器突然响起,数据显示X射线泄漏剂量率超过国家限值8倍。检测团队与施工方逐一排查:墙体铅当量达标、墙体与防护门搭接完好,再次检测时警报器响声仍未平息,团队撤除机房内所有布置,终于在墙边犄角旮旯处发现一道不足1毫米宽的细缝。施工方起初不以为意,江逸飞严肃告知:“这道缝每小时造成的辐射泄漏剂量,相当于拍了2次胸片,长时间接触会增加患癌风险。”施工方顿时警醒,团队随即制定修复方案,用钡水泥填充修复后,经反复验收确认合格。

    对于发现的问题积极督促整改,确保放射诊疗安全。在一次日常监测中,放射卫生主管技师刘翎箭和同事发现某民营医院口腔科的口内牙片机存在曝光时间指示偏离、个人防护用品铅当量及机房闭门装置不符合标准等问题。他们三次上门,主动提供设备性能及场所检测等服务,帮助该院完善防护措施、规范放射卫生管理制度。

    在辐射健康监测的后端,临床检验科成员是“隐形守护者”,在万千数据中洞察疾病踪迹。临床检验主管技师李念念介绍,临检科开展的检验项目涵盖常规临床项目,以及针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检测,该科是湖北省内最早开设辐射遗传实验室的机构之一。除每年为武汉市近8万人次企业职工和近6000人次放射工作人员提供检验服务外,科室还注重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近年来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申报多项专利。每年在各种媒体上发表科普文章10余篇,累计在各级科普大赛中获奖20余次。

    ■ 深入行业指导,织密全市职业健康防护网

    市职防院先后开展机械制造、金属制品、铅酸蓄电池、水泥建材、光电子等20多个行业的重点职业病监测,现场指导5000余家存在高尘、高毒和高噪声的企业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

    在电子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多达数百种,部分化学品因涉及配方保密,仅标注商品名和产品代号,却未提供任何成分相关信息,导致用人单位不清楚所使用化学品的具体成分,对其可能引发的职业病危害缺乏清晰认识。职业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叶伟平在为多家电子企业提供职业卫生服务时,就曾遇到用人单位反映车间部分生产区域存在不明来源的异味。叶伟平通过工程分析,锁定异味来源于生产中使用的某种胶。基于检测结果,他建议用人单位从更换原辅料、改进生产工艺及作业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最终切实守护了工人健康。

    市职防院还积极推动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和慢性病的同防共治。职业病科主治医师李文超介绍,去年医院增设康复医学科,下一步医院还将联合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职业人群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康复治疗师陈伟补充道,康复医学科体态管理团队可针对骨盆前倾、长短腿、含胸驼背等不良体态,提供诊断及康复治疗系统管理。

    随着职业健康需求的多元化,市职防院不断拓展服务边界。体检中心主管医师潘振介绍,市职防院年均开展8万人次体检,配备5台移动体检车,可常年提供下厂体检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工人体检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停工影响。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日常监测,对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人员及时预警。此外,市职防院联合武汉市工伤保险中心为2000余名建筑工人提供免费体检,为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发放职业健康检查“爱心卡”,提供“一人一策”健康指导,高温季节专项开展户外作业人员防暑降温保护行动,实现重点群体全覆盖。

    文/郭冬梅 祝雪敏 吴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