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市第八医院:在创新实践中书写大医精诚

锚定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

    航拍武汉市第八医院。

    邹枕玮(左)带教查房。

    任东林教授(右)带教手术。

    南院区改造项目“肥胖与代谢病区域医学中心”效果图。

    职工子女夏令营“我是小医生”主题活动。

    “立足江岸、服务武汉、辐射华中,打造以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站在未来发展规划新起点,武汉市第八医院锚定发展坐标,开启崭新征程。

    “未来五年,我们将紧扣‘三个跨越’目标,推动专科优势向学科集群升级、临床服务向创新策源转型、区域中心向行业标杆跃升。”武汉市第八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邹枕玮表示,医院全面贯彻落实江岸区委、区政府关于健康美丽江岸建设工作要求,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托管优势与省级肛肠重点专科基础,全力打造“医教研产”四位一体的区域消化疾病诊疗中心、纳米医学转化创新高地和分级诊疗枢纽平台,让学科优势与技术创新真正落地病床旁,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 学科强基 筑牢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高地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基,而技术创新则是学科精进的重要支撑。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疾病诊疗中心作为该院特色品牌专科、省级重点专科,也是华中地区亚专科分科较全的肛肠疾病诊疗中心,始终以学科发展为核心,在技术应用与创新中持续深耕。

    该中心特聘“国之名医”、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原副院长、营运总监任东林教授为名誉院长,对标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目标,大力推进“肛肠专科登峰计划”,申报武汉市肛肠良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全国“无痛病房标准体系”,筹备设立国际医院肛肠诊疗中心,牵头制定肛肠疾病相关的中国专家共识,提升专学科的硬实力与影响力。

    在临床实践中,市八医院副院长、肛肠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邹贤军团队创新运用中药熏洗技术,结合武汉地域气候特点,依托专科疾病诊疗规范和临床大样本观察总结,开发出20余种院级中药协定方,结合中药药效与物理温热作用,通过熏蒸和浸泡方式作用于人体局部或全身达到治疗目的,在组方、剂型、应用上均有较大突破,成为学科服务患者的重要技术支撑。

    医院开设“肛肠疾病病友俱乐部”,历经20余年的发展壮大,俱乐部会员从最初的百余人增长到如今的近万人,共抗顽疾,传递生命温暖。

    为构建消化系统疾病全链条管理平台,市八医院启动南院区改造项目,扩容建设多学科联合的“肥胖与代谢病区域医学中心”‌,按国家卫健委标准打造全新独立院区,为肥胖症及代谢病患者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医疗服务,并创新推出‌阶梯治疗体系‌:基础代谢调控、规范药物治疗、微创内镜减重手术、代谢外科手术,年服务能力超3000例。

    中心布局‌七层智慧化诊疗空间‌,实现快速首诊分诊、精准分级转诊、营养运动康复、住院治疗等一站式全流程管理,同步开展减重后整形美容及健康人群科学塑形服务,同时具备科研与转化功能。项目拟于今年10月启动,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入运营。

    依托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全国试点基础,以及2024年揭榜挂帅的国家卫健委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中国居民体重管理策略研究”优秀成果,该中心已申报全国示范体重管理中心,在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与代谢病工作组组长朱晒红教授领衔下,以‌国际标准化手术技术‌和‌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为核心竞争力,致力成为全国代谢病诊疗标杆。

    在江岸区“彼岸计划”的催生下,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建“消化与代谢系统疾病纳米医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将高校纳米技术优势与医院临床场景深度绑定,在纳米药物制剂、纳米医疗器械、纳米诊疗检测等方向开展联合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如利用纳米材料治疗复杂性肛瘘、解决术后创面修复难题;为肥胖症及代谢病患者开发饱腹感强、易分解的纳米凝胶;利用标本库开发多组学早诊试剂盒,构建个体化类器官药敏模型,有效提升早癌筛查率等,守护百姓健康。

    ■ 改革强院 探索托管机制下的发展密码

    在江岸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下,202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与武汉市第八医院建立托管关系,共建党建联盟,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依托武汉协和医院托管优势与省级肛肠重点专科基础,市八医院进一步构建“强专科、优综合”学科生态,启动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武汉协和医院专家团队通过手术带教、查房、培训、讲座等方式,帮助市八医院全面提升急诊救治能力。心血管内科成功组建专业介入团队,实现从常规到急诊介入手术全覆盖,构建起高效的“十分钟急救圈”。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设提档加速,力争实现DSA介入手术独立开展率100%,急性心梗抢救时间≤30分钟。医院同步发展老年病科、康复医学科、儿科等学科,配置中西医结合病房,满足后湖40万居民多元化需求。

    高层次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源头活水。市八医院强化人才领域学科队伍建设,重视高层次人才遴选,实施“金字塔人才计划”:年内引进领军人才3—5名,选派青年骨干赴协和深造;推行“临床—行政”轮岗制度,培育复合型管理者。

    市八医院以DRG支付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重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建立“DRG管理思维”,将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成本效率及科教贡献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医院构建绩效薪酬动态挂钩机制,对技术难度高、成本控制优、患者口碑好的科室及个人加大激励力度,既保障医务人员合理收入增长,又推动医疗服务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型,为现代化医院治理效能提升提供实践经验。

    市八医院以“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为目标,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力争实现电子病历达5级水平,方便医生快速调阅完整诊疗信息,让诊断更精准;信息互联互通至5级,临床医生可直接查看患者院内外检查结果,避免重复花费;智慧管理、智慧服务达3级水准,提升运营效率,医生对医疗资源和药品的调配更加智能,患者通过手机完成挂号、缴费、查报告、在线咨询等操作,就医更便捷。智慧医院的升级改造,将大幅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升诊疗精准度,让费用更透明,偏远地区慢性病患者的复诊也能线上完成,让百姓就医更省时、省力、省钱。

    ■ 协同活院 构建全域联动分级诊疗体系

    “在市八医院做完肛肠手术后,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每周还有专家来查房,省时又方便!”近日,家住四唯街道的张爷爷切实感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便利。这正是武汉市第八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推进“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模式的生动缩影。

    “协和—医院—社区”,市八医院积极构建全域联动分级诊疗体系,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高效运转。通过向上联动顶尖资源,2025年上半年,协和医院50余名专家下沉市八医院,开展学术交流、临床指导375次,48名专家坐诊,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同时向下辐射基层,派出20余名高级职称专家定期在四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车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江医院等医联体单位和专科技术协作单位坐诊指导,将诊疗技术直送居民家门口。

    依托“互联网+”,2025年1月至今,医院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远程诊断3835人次,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让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上级医院诊断服务。医院还联合全民健身中心开展肥胖防控,探索出“家庭—社区—医院”的慢病三级防控“江岸模式”。这种“向上联动、向下辐射”的紧密型医联体,既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得下、用得上,又激活了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大病善治、小病善管”,为居民织就一张便捷、高效的健康守护网。

    作为“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单位,市八医院在湖北地区已开展21年大肠癌早期筛查工作,联合社区推进50万人群大肠癌筛查,持续提升早诊率。

    ■ 人文兴院 撬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医院的魂与根。在武汉市第八医院,“红色基因”与“文化血脉”深度融合,焕发出蓬勃生机。医院启动文化建设年,开展以“党建领航 文化强院”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文化成为凝聚职工、服务患者的强劲纽带。‌

    党建文化锚定方向。聚焦思想铸魂,全年铺开多项党建主题活动: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廉洁购销协议签订筑牢防线;创新推出“廉政查房”,将清风正气融入诊疗全过程;通过党支部书记培训等载体,让党建引领成为医院发展的核心动能。

    ‌质量文化夯实根基。开展病案质控强化行动、新职工医德培育计划、等级评审培训与护理流动红旗评比……各类活动以匠心守护医疗安全生命线。

    ‌关爱文化传递温度。从护士节表彰到“八音盒”职工合唱团,从“医路相伴”陪诊服务到健康义诊进校园,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今年暑期,第二届职工子女夏令营如期而至,为职工切实解决子女“看护难”问题。这些铸魂又暖心的实践,让医院更有温度,职工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医院同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通过消防演练等主题活动筑牢发展屏障。目前全院已形成“科室联动、全员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以文化“软实力”撬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生动诠释“明德精医 笃学至善”的医院精神。

    【医心筑梦】

    “‘大医精诚’不止于精湛医术,更在于让学科优势‘接得住地气’,让优质服务‘暖得了人心’。”武汉市第八医院党委书记许勇彪指出,改革创新的价值,在于破解百姓看病就医的痛点。未来,市八医院将以“十五五”规划为指引,在技术创新、管理改革、区域协同、人文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健康武汉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文/赵梦昕 郭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