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每一次精进,无不映照着人类对光明的永恒渴求。在武汉这座英雄之城,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正以其前沿科技与人文温度,不断重塑着“看见”的边界与意义。
八月的江城,热浪蒸腾,医院的手术室内却是一片精准冷静的“科技之境”。28岁的近视患者李先生,在湖北首台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800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操作下,体验了一场近乎科幻的“光明重塑”,这也是该院完成的第264例机器人全飞秒手术。
从10秒解锁清晰视界,到全国率先开展甲状腺眼病靶向治疗,再到湖北首创微创青光眼手术……二十二载砥砺深耕,这家医院实现了从“救治”到“精治”、从“复明”到“优视”的跨越式发展。该医院每一项技术的突破,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原点;服务的温度,也永远以人文关怀为底色。
在这里,“硬核科技”与“温暖服务”不是对立选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双翼。每一次突破,既是对医学高峰的攀登,亦是对患者期待的深情回应。当医疗遇见科技,当匠心融入仁心,这家与时代发展同频的医院,正在书写着眼科医学的新范式——用科技拓展光明边界,以仁心温暖求医之路。
■ 科技之光 智启“视界”新程
5月15日,全国首批、湖北首台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800在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并成功为3位近视患者完成首批手术。这项革命性技术实现了“10秒精准摘镜”的突破,标志着近视矫正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29岁的林女士双眼近视200度,戴眼镜13年的她,因职业需求常年与手术显微镜打交道,眼镜起雾和鼻梁压迫的困扰,让她最终选择成为首例“尝鲜者”。
同批接受手术的董先生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快”,手术过程中没有任何不适。第三位患者是27岁的瞿先生,得知机器人全飞秒手术能精准控制切削深度,还大幅提升手术效率后,他立即预约了首批名额。
近年来,越来越多近视患者选择通过近视手术重获清晰视觉,而随着用眼需求与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手术效率、术中体验、术后视觉质量及恢复速度等,提出了更高的定制化要求。
“22年前我刚来医院时,做近视手术还要用板层刀,现在已经是机器人时代了。”该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青松感慨。作为医院发展的见证者,他亲历了屈光手术从PRK、LASIK到全飞秒的技术迭代。
张青松介绍,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800是以智能机器人辅助、超快速激光扫描、全流程数字化链接为基础的手术平台,依托该设备平台开展的SMILE pro手术,拥有“超快、智能、更安全”三大突破,其单眼扫描时间缩短至10秒内,不仅提升手术效率,还能减少患者紧张情绪。
“当医疗遇见人工智能,我们正在重写‘清晰视界’的定义。”张青松表示,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技术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是为注重手术体验、喜欢对抗性运动、对角膜稳定性有要求的“摘镜人群”,带来了更新、更合适的选择,相信接下来将有更多近视患者因此受益。
■ 革新之光 破局“突眼”之困
“眼球突出,还有复视症状,找不到更好的治疗方法,让我一度陷入绝望。”34岁的甲状腺眼病患者吕先生曾深陷困境,但随着国内首款、全球第二款IGF-1R靶向抗体药物——替妥尤单抗的临床应用,他的病情迎来转机。
今年4月,吕先生在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甲状腺眼病专病门诊接受了这一创新药物的注射治疗。仅3次注射后,他的眼球回缩3毫米,复视症状基本消失。
另一位43岁的女性甲亢患者因双眼胀痛、畏光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在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甲状腺眼病专病门诊就诊后,仅注射替妥尤单抗4小时,眼部胀痛便明显减轻,成为这一精准疗法的受益者之一。
甲状腺眼病(俗称“甲亢突眼”)患病率达0.1%~0.3%,是成人眼眶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症。其典型症状包括眼球突出、眼睑退缩、斜视复视等,轻则影响外观和心理状态,重则导致角膜溃疡、视神经病变,甚至失明。
“甲状腺眼病是全身免疫异常在眼部的表现。”该院眼睑眼眶病/眼整形美容专科主任医师凃惠芳介绍说,传统激素治疗副作用较大,而替妥尤单抗作为我国首个获批的甲状腺眼病靶向药,能精准阻断致病通路,像“导弹”一样直击病灶。
临床研究显示,使用替妥尤单抗治疗24周后,患者突眼回退≥2毫米的应答率高达85.8%,炎症及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且单疗程费用仅为进口药的1/15,大幅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替妥尤单抗治疗的临床单位之一,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于2024年5月设立甲状腺眼病专病门诊,致力于为广大甲状腺眼病患者提供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及全周期眼健康管理,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
■ 精进之光 焕新“视界”维度
“第一次手术就像从黑白电视换到彩色电视,这次直接升级成超清‘4K'!”58岁的章女士在一次术后复查时,用最朴素的比喻道出了中国白内障手术技术的两次革命性跨越。
13年间,章女士的两只眼睛先后接受了白内障手术,也恰好走过了中国白内障治疗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的整段旅程。2011年,她第一次躺在手术台上,只为摆脱几近失明的恐惧。传统超声乳化摘除了右眼的混浊晶体,那一刻,她像把黑白电视换成彩色电视,世界重新有了光亮。13年后的今天,左眼晶体再度混浊,章女士却不再满足于“复明”。她选择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并植入三焦点人工晶体。术后,她第一次看清了手机上的六号字体,也能在黄昏的球场一眼锁定飞来的羽毛球——“彩色电视”跃升为“超清4K”,全程视力、全程脱镜,一镜解锁远中近视力需求。
章女士的个人史,正是一部微缩的行业史。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用十年时间,将白内障手术从“复明工程”升级为“高品质视觉工程”,技术的进化轨迹令人惊叹:2013年引入飞秒激光技术实现“无刀手术”,2016年开展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突破“全程视力”难题,2024年攻克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技术难关,直至2025年将手术导航系统引入临床,每一步都精准踩在技术革新的脉搏上。这种持续创新的背后,是眼科医生对“让患者看得更好”的不懈追求。
“过去,白内障手术以‘防盲’为首要目标;如今,患者追求更好的视觉质量。也就是说,不仅要求白内障术后看得见,还要看得清看得好,同时告别近视、远视、散光、老视和白内障等多项问题,重获全程视力,实现全程脱镜。”该院白内障与老视专科副主任医师孙明表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正在不断迭代。
从“看得见”到“看得清”,一个字的改变,中国白内障手术走了二十年;未来,技术迭代也许只要五年、三年,甚至更短。唯一不变的是:当科技之光照进瞳孔,照亮的不仅是眼球,更是每一个普通人重新拥抱世界的勇气与尊严。
■ 守护之光 续航光明持久
92岁的姜爷爷最近两年发觉自己的左眼视力下降得很快,看东西扭曲变形,前往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眼内注药,老人左眼视力从0.12已恢复到0.3。
无独有偶,89岁的宋爷爷因左眼视力出现明显下降和视物变形情况,也被确诊为黄斑变性,面对治疗选择,家属却陷入两难,在医生的建议下,老人接受了两次眼内注药治疗,视力便从0.1恢复至0.3,追逐光明的希望再度燃起。
在医学领域,年龄从来不应成为追求生命质量的藩篱。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部疾病作为全球50岁以上人群首要致盲疾病,其治疗始终面临“技术有效”与“服务可及”的双重挑战。眼内注药,即玻璃体腔注药,是当前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致盲性眼底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然而,由于眼底病的复杂性,眼内注药治疗的具体药物种类和治疗方案因人、因病而异,因此,眼底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谨遵医嘱定期复查,这也导致很多患者在治疗的道路上“半途而废”。然而,这一切,随着医院“眼内注药中心”的成立有了明显的改观。面对眼底病患者注药“预约难、流程繁、等待久”的痛点,眼内注药中心开启了“三个一”诊疗服务新模式:一次就诊完成诊疗流程、一站式诊疗方案、一生眼健康守护,在“质”与“效”方面下足了功夫。该中心采取日间手术/门诊双通道的医保结算方式,患者无需住院即可完成治疗,一次注药最快仅需两小时。
该院眼底病专科副主任医师赵燕介绍,眼内注药治疗眼底病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场“持久战”,唯有坚持规范治疗与随访,方能巩固光明成果。
■ 创新之光 驱动未来引擎
每项新技术的诞生,都源于医院对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引擎。”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吴建华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医院22年发展的核心密码。
从引进华中地区首批眼科博士团队,到如今“外引高端人才、内强培养体系”的双轮驱动战略,医院形成了“名医引领、梯队合理、技术精湛”的人才格局。
医院自2019年起开设名医特需门诊,由全国知名眼科专家邢怡桥教授、张虹教授、李拓教授、周和政教授、吴建华教授、陈樱教授、王平教授等全国知名专家坐诊,并开展疑难眼病会诊,吸引了省内外众多疑难眼病患者前来就诊。这支“名医天团”,也构成了医院的“技术脊梁”。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科研创新为驱动”,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道路,不断攀登眼科技术的“无人区”,用科技创新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先后成立武汉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武汉爱尔眼科研究所,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医院累计获得国家级专利123项、软件著作权13项,承担湖北省科技厅项目2项、湖南省科技厅项目15项、武汉市卫健委项目63项,在国家级、省级眼科学术交流活动中发表论文达30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72篇。2024年7月19日,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发布,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荣登全国眼科学榜百强,彰显了强劲的科研实力。
■ 希望之光 播撒光明初心
公益,远非简单的施与受,而是以技术为桥,传递希望之火。
二十二载春秋,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更将一份光明的承诺,淬炼成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回望那些用专业与爱心铺就的公益之路,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家医院的成长,更是一群人矢志不渝的使命——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
依托武汉大学的教学科研优势,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始终将尖端眼科技术转化为普惠医疗的利器,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织密群众眼健康的“防护网”——承接了湖北省侨联“侨爱心·光明行”白内障眼病公益救助、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情暖老兵守护光明”公益活动、“眶护光明”眼肿瘤及眼眶病专项救助基金、“光明之窗重塑”公益项目救助计划、“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白内障眼病公益救助、“青光侠”项目青光眼病补助、“你是我的眼”角膜移植中国行公益救助等,医院还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慈善爱心企业”称号。
二十二载公益路,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仁心书写担当。未来,这份以光明为名的事业,仍将带着武汉爱尔人的赤子之心,以创新为桨,破浪前行;以责任为帆,引领航程。
文/彭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