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作为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您认为实验室的核心使命是什么?依托武汉优势,如何实现技术突破?
雷淼森:实验室的核心使命是突破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让“AI定义汽车”从概念落地为现实。武汉拥有从SoC设计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汽车产业生态,这是我们创新的底气。我们联合了六家生态伙伴、四家高校院所,组建近百人的高层次研发团队,聚焦中央计算、跨域软件平台等课题。武汉的人才储备和政策支持,让我们能把产学研力量拧成一股绳,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长江日报:“舱行泊一体”是实验室的核心成果,这项技术有哪些独特优势?
雷淼森:传统汽车的座舱、行车、泊车系统是“信息孤岛”,而我们通过“安托拉1000系列计算平台+云山跨域软件平台”的软硬协同,在单颗“龍鹰一号”上实现了多域融合。这颗7nm车规级SoC有100KDMIPS CPU算力、8TOPS独立NPU算力,更关键的是“硬隔离+LXC隔离”架构,能精准分配算力,既满足ASIL-B安全要求,又把算力折损控制在5%以内。现在“舱泊一体”已在吉利银河E5、领克Z20等车型量产,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智能座舱与辅助泊车的无缝衔接。
长江日报:技术落地后,给用户和车企带来了哪些实际价值?
雷淼森:对用户来说,是“停车难”的解决和体验升级,以前复杂的泊车操作,现在语音指令就能完成。对车企而言,这套方案能缩短30%的开发周期,降低集成门槛,让更多车型快速搭载智能功能,推动辅助驾驶普惠。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球搭载我们产品的车型超870万辆,这正是市场对技术价值的认可。
长江日报:实验室技术已走向全球,比如与大众集团的合作,如何实现“全球适配”?
雷淼森:全球化不是简单出口,而是生态融合。我们在伦敦、斯图加特等全球12个城市设立了运营中心,武汉总部负责核心研发,海外团队做本地适配。比如为大众车型开发时,既要符合欧洲GDPR法规,又要适配新兴市场的气候需求。云山平台能灵活对接全球生态系统,加上“一次开发、多市场适配”的模式,让技术快速落地巴西、印度等市场。
长江日报:面向未来,实验室还有哪些技术布局?
雷淼森:我们正聚焦车载AI大模型,推出的ECARX AutoGPT车载AI引擎已适配DeepSeek-R1模型,生成式HMI系统能“随情境而变”。同时,激光雷达技术已拓展至智能机器人等具身智能领域。未来,我们会以武汉为创新策源地,深化产学研协同,让更多“武汉研发”的智能技术,成为全球汽车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
撰文:陈洁 武科宣 闻豪 何苗 高鹏程 陈玉帛
摄影: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