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新起点,武汉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支点建设之基,力争到2027年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0年教育发展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到2035年高质量建成思政引领力强、人才竞争力强、科技支撑力强、民生保障力强、社会协同力强、国际影响力强的教育强市。
————————
在武汉市二桥中学一堂物理课上,同学们头戴VR眼镜,跟随语音提示操纵手柄,眼镜里呈现出一个个逼真的物理实验场景,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在“全国低碳日”当天,北湖小学的同学们来到校门口,一边打快板,一边唱起自己创编的“垃圾分类童谣”,来了场特别的“低碳快闪”。在武汉市实验博雅小学,“两静”(书法、围棋)、“两动”(足球、羽毛球)、“一主线”(阅读)特色课程,培养新时代“明德、行雅、思活、体健、全面发展”的博雅学生……这些发生在武汉校园的片段,串联起“学在武汉”的宏大场景。
作为拥有346万名在校生的教育重镇,武汉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挺膺担当、守正创新,通过五育并举深化素质教育、扩优提质夯实教育供给、全域协同推进均衡发展、对接未来培养创新人才,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教育答卷。
■ 身心健康第一 撬动发展素质教育新格局
短短一个学期,硚口区山鹰小学“体质健康优良率”测试结果从40.05%跃升至64.43%。校长段敏见证了变化的全过程。2024年春季学期,山鹰小学被纳入试点素质教育评价改革,段敏便迅速在学校落实。首先是将体育教师由8人增至9人,要求全校所有体育课由体育教师上课,不能“被代课”;其次是将上午大课间由30分钟增至40分钟,下午也固定40分钟体育课时间,分别设置了《你笑起来真好看》《快乐崇拜》等3套特色操和团体跑操、呼啦圈、跳绳、羽毛球等运动项目;16张乒乓球桌围绕操场院墙排开,孩子们无论大课间还是小课间都可以出教室打乒乓球。
自2023年秋季开学起,武汉启动了中小学校发展素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撬动教育“风向标”由“成绩优先”向“健康第一”转变。这项教育综合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在试点的第一年里,武汉市100所中小学校20.25万名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近20%,近视率下降1.83%。目前,改革工作已在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铺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近年来,武汉创新举措推动“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
5月1日,江汉区举办第三届“小伢当家”厨艺大赛。低年段的“果蔬变形工坊”里,小选手们手持工具,专注地为苹果削皮、为豆子剥壳;中年段的“电饭煲实验室”中,学生们熟练操作电器,烹制出热气腾腾的排骨莲藕汤;高年段的“家常菜研究所”,煎炒烹炸间,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楚菜惊艳亮相。早在2023年,武汉就发布校园劳动清单,全学段全环节全链条整体推进劳动教育。
7月1日,“江岸之光·行走课堂”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开展。在《烽火少年行——1938武汉记忆》剧游中,青少年们走进历史街区,化身抗战少年,通过破译“战略密码”、完成情景任务等,了解武汉抗战历史。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武汉守正创新深化思政课改革,已连续6年利用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大阵地举办“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
7月15日,“梦绘江城 美润童心”武汉市中小学生艺术展在琴台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以“童心看武汉”为主题,汇集了1200余件优秀作品,涵盖绘画、装置艺术、传统手工艺及数字艺术等多元形式。孩子们以纯真视角和丰富想象力,生动诠释了武汉的红色基因、人文底蕴与城市精神。此次艺术展是落实全员文体活动和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有效促进了社会对中小学美育的关注,推动美育深度融入城市文化建设。
■ 学位供给攻坚 保障学龄人口梯次“度峰”
武汉是教育大市。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地区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224个,在校生346.99万名、教职工26.83万名,教育人口约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7.07%。
其中:幼儿园1925所,在园幼儿33.53万名;小学614所,在校生83.44万名;初中315所,在校生32.39万名;高中111所,在校生16.42万名;中职学校100所,在校生7.62万名;高等院校90所(含成人高校7所),在校生169.79万名。
近年来,为保障城市新增人口的入学,武汉将中小学布局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一张图”管理,按照“新建即优质”的标准,持续推进公办学校建设。2021年至2024年,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88所,新增学位7.82万个;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63所,新增学位21.87万个,均已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完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机制,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新改扩建两类学校149所。
在武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市民待遇”,每年约13万人在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占比达到98.73%。“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特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机制实现“应入尽入”。
2024年,武汉市教育经费总投入504.99亿元,比2019年的391.19亿元增加113.80亿元,年均增长5.24%。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419.90亿元,比2019年的334.84亿元增加85.06亿元,年均增长4.64%,财政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经费保障。
武汉基础教育学龄人口面临梯次“度峰”问题,今后还将加大学位建设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未来5年计划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20所、新增学位16万个,其中包括新改扩建普通高中60所,新增高中学位10万个。同时,完善跨学段贯通使用学位机制,新改扩建学校时将具备条件的初中参照高中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在普通教室和功能室的设计上提倡模块化、标准化,方便初中学位高中使用,提高学位复合利用率。
■ 政策举措组合 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偏远乡村学校蔡店中学的双胞胎姐妹韩聪颖、韩聪慧在今年中考中创下该校近年来毕业生成绩最佳纪录。同时,该校中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蔡店中学的进步是武汉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缩影。黄陂65所乡村学校与江岸、江汉、硚口及区内19所优质学校结成帮扶对子。结对学校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资源共享、教学研究、质量测评五个方面与优质学校深度协同、同频共振。
武汉现有乡村学校242所,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总量的26%,在校生16.4万名,接近全市义务段学生总数的15%,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锚定“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目标,武汉实施优质学校引领计划,选定79所城区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共建。在这批优质学校中,位于中心城区的有63所,包括育才小学、武汉小学、南湖中学等。
近年来,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武汉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对初中学校招生政策进行调整:实行“公民同招”,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择生源,不允许考试,不允许“掐尖”,对报名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公民同招”抓生源“入口”,“指标到校”抓升学“出口”,武汉将两套招生政策相衔接,让教育资源在分配环节变得更加公平,校际差距的逐步缩小,让各区“第二梯队”的初中学校有了更多发展动力,进而引导社会的“择校热”进一步降温。而对高中学校来说,“指标到校”也让生源“基地校”更加多元,更多来自不同校园特质的初中学校的生源将更有利于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缩小高中学校校际差距。
如今,武汉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聚焦“优质+普惠”,有效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分级奖补机制,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8.84%。义务教育聚焦“优质+均衡”,坚持实施委托管理、小班化教学共同体、新建学校共同体、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四项行动,义务教育学校100%纳入区域教联体,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义务教育差距。普通高中聚焦“优质+特色”,培育18所领航学校、25所特色学校,实施“高中优质资源共享计划”,建设一批科技、人文、体育、艺术、外语等特色高中,开展综合高中试点。
■ 瞄准科技创新 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3月12日,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紫阳校区内,“赤子丹心铸重器,童心接力向未来”报告会隆重举行。报告结束后,中山路小学的学生们展示了他们为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设计的方案。这些设计方案充满了童真与创意,展现了孩子们对科技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2022年7月,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在中山路小学成立,是全国第一所以黄旭华院士命名的科技教育中心。该中心和中国船舶七一九研究所等重量级研究所牵手,将科技与教育融合,让中心成为科技原创力的启蒙之地,也成为学生们家国情怀的启航之地。今后,武汉将以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等带动科技教育矩阵建设。
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武汉加强科学教育,着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华师一附中,学生科学院的学生在院士指导下开展科研,其中两名学生发现主带小行星,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确认。在武汉二中,武大、华科大等高校教授学者给学生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修建AI实验室。在武大附中,李德仁、鄂栋臣、舒红兵等院士专家经常到成才讲堂,为学生打开科学奇境的任意门。在省实验中学,“163卓越课程体系”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有深度和广角的课程支持。
今后,武汉还将以省级科技特色高中建设为龙头,打造科学教育大中小“三段两衔接”的贯通式培养链条。面向所有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选拔培养有志于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后备力量。
每年,武汉链接高校、科研院所、院士等优势资源,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少年对话院士”等活动,通过实验演示、互动游戏等多元形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助力国家创新发展。
策划:武汉市教育局
撰文:邹永宁 常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