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正以“铁水公空”多维联动的交通格局,编织新时代九州通衢的开放经纬,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中,书写着“交通先行”的时代答卷。
————————
中欧班列呼啸西行,将“武汉制造”送往欧亚大陆;长江黄金水道千帆竞发,把内陆腹地与沿海港口紧密相连;天河机场航班起降频繁,让江城与世界实现“朝发夕至”。
在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之际,武汉交通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发展答卷:
上半年,市交通运输局承担的3项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基础指标均表现亮眼,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武天高速、双柳长江大桥、武黄高速改扩建等重大工程加速冲刺,立体交通网络持续加密;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蹄疾步稳,武汉港铁水联运量稳居全国内河首位,“通江达海、链接全球”的枢纽优势不断凸显。每一项成果,都是武汉以交通硬实力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印记。
■ 经济指标领跑 交通引擎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8月15日上午,武汉东西湖汉欧国际物流园门前,鄂、湘、豫、皖牌照的重型货车有序排队过磅,“跨境物流”标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办公区内,河南信阳跨境电商团队围着智能物流屏追问报关流程,“计划把华中仓库设在这里,武汉的枢纽优势太突出”。
这片繁忙景象的背后,是武汉交通经济指标的全线飘红。2025年上半年,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承担的3项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基础指标均表现亮眼;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速连续9个季度位居全市各行业首位。
亮眼数据的背后,与我市物流业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新增A级物流企业6家(全部为4A物流企业),全市A级物流企业457家,自2022年起始终稳居全国首位。
重大试点示范项目的深化推进,为交通物流业注入强劲政策红利。随着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被纳入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武汉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进展顺利,交通运输部再次推介武汉试点经验,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试点任务启动验收,并完成现场核查;参加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验收绩效评价,得到咨询会专家高度肯定。
“这些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给武汉物流业装上了‘加速器’。”市交通运输局物流和供应链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武汉重点培育的4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五,且超七成为综合服务型,“这说明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武汉物流企业正从‘单一运输’向‘一体化服务’转型,服务能力和附加值不断提升。”
邮政业务的强劲增长,既折射出城市消费活力,更彰显了民生服务的温度。走进中通快递武汉转运中心,流水线上操作人员在进行装卸、理货等工作,传输带上包裹川流不息,经过机器快速扫码,按地址分送到不同“路口”,滑入收集袋里,再送往千家万户。一件快递从货车上卸下到完成分拣并重新装车,最快仅需90秒。如今,在武汉收派的快递包裹日均接近760万件。
农村居民也同步享受到便捷的快递服务。今年5月27日,武汉市新洲区3条“客货邮”融合公交线路正式开通,通过“公交带货、邮件快件运输无缝衔接”的新模式,打通城区与乡镇的快递物流链条,更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邮政业务总量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公路货运周转量的猛增,是城市经济循环畅通的直接体现。“春江水暖鸭先知”,运满满平台货车司机李翔对此深有感触。作为长期往返襄阳—武汉区间的货运司机,李翔从今年3月开始就忙得脚不沾地,每周都要在两座城市间往返3次。上周末,他刚把800箱奶茶配料从襄阳运到东西湖区山绿物流园,还没卸完货,手机上的货运平台就推送了新订单。“现在武汉每个物流园都在满负荷运行,每天有成千上万台货车穿梭忙碌。”李翔翻开手机里的运输记录,“上半年收入涨了近20%,都是跑出来的实在收益。”
武汉3项交通经济指标的亮眼表现,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城市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这些增长的动能,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为城市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当好龙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
■ 项目攻坚提速 立体交通织密城市发展动脉网
盛夏的武汉,骄阳似火,却丝毫挡不住交通建设的热潮。在各大交通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建设者顶着高温酷暑,争分夺秒推进工程建设,用汗水浇铸着城市的“交通动脉”。
7月2日,武汉汉南长江大桥北岸锚碇沉井基础首次顺利下沉到位。
汉南长江大桥是武汉第13座长江大桥,也是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大桥设计为主跨为1600米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按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20公里,是湖北省最大跨径的双主缆八车道悬索桥。
武天高速作为武汉至重庆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武汉市蔡甸区嵩阳街道,经武汉市蔡甸区进入汉川市,与武汉城市圈环线相交。项目分为武汉至汉川段、天门东段、天门西段三段建设。目前,天门东段已正式通车,天门西段、武汉至汉川段正在抓紧建设中,冲刺年底通车。
同样在紧锣密鼓推进的还有武黄高速改扩建项目。8月14日,武黄高速柯家墩大桥施工现场,两台大型顶推设备正缓慢推动钢桁梁向前移动,建设者在高温下坚守岗位,密切监控着顶推精度。截至目前,武黄改扩建项目路基工程完成97%,桥梁涵洞工程完成96%,项目整体进度正向着年底建成通车的终极目标发起总攻。
今年上半年,武汉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同样交出亮眼成绩单:按统计口径累计完成291亿元,新开工入库项目56个,总投资达253亿元。其中,高速公路三年攻坚行动成效显著。武松高速武汉段正式通车;京港澳高速豫鄂界至军山段改扩建、武天高速确保年内建成;双柳长江大桥、汉南长江大桥、北六环等项目加速推进,汉宜高速改扩建已正式开工。
在铁路领域,武汉正加速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络,枢纽提能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今年5月,在沪渝蓉高铁合肥至武汉段麻城北站施工现场,两台450吨提梁机正将696吨重的箱梁平稳架设到桥墩上,场面十分壮观。“这条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武汉与长三角城市群将实现‘3小时通勤’。”项目负责人介绍。
而随着7月30日西十高铁全线42座隧道全部贯通,西武高铁预计明年7月开通,届时武汉至西安的铁路旅行时间也将缩减至3小时。
航空领域,湖北航空客货双枢纽协同发展捷报频传。今年1月23日,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正式投用,武汉成为全国第六个、中部首个拥有“三航站楼+三跑道”的城市,日均10班以上 “航空快线”超10条,在运营客运航线达到210条,初步形成“洲际连通、亚太畅通、国内畅达”的客运航线网络。枢纽提能的同时带来服务的提质。今年上半年,天河机场航班起飞正常率89.59%,居中南地区9座千万级机场第一。
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的发展势头同样喜人,今年新开15条国际货运航线及4条国内货运航线。截至7月17日,已累计开通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45条,通达亚洲国家15个、欧洲国家10个、美洲国家4个、非洲国家1个,初步构建起辐射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
8月15日14时03分,一架大棕熊Kodiak100型通用航空飞机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飞向武汉天河机场,仅耗时30分钟,标志着“鄂州花湖—武汉天河”低空货运航线正式开通。这条专属通道为武鄂两地高附加值、高时效性货物运输开辟出一条精准高效的空中通道。
交通建设“单打独斗”已满足不了城市发展,区域协同才是大势所趋。今年5月12日,武汉、合肥、南昌、长沙、太原、郑州六省省会城市在武汉联合发布《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合作倡议》,明确将携手构建中部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根据倡议,六市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提质增效、智慧交通协同发展、绿色交通共建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
从高速公路的加速延伸到高铁网络的不断加密,从机场枢纽的能级跃升再到区域交通的协同发展,如今的武汉,正不断夯实“中国交通第五极”的硬件基础,为武汉都市圈一体化、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让城市发展的“动脉”更加畅通。
■ 黄金水道领航 航运枢纽崛起双循环新支点
汽笛长鸣,巨轮穿梭。站在阳逻国际港码头极目远眺,长江黄金水道千帆竞发,现代化的集装箱货轮往来不息。这里,正是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引擎,承载着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与中部崛起重要支点的双重使命,将九州通衢的“得水独厚”,加速转化为链接全球的“通江达海”新优势。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2024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强势攀升至187.63万标箱,不仅占全省总量的76.7%,更在长江中上游9个港口中占比33.7%,稳坐“长江中上游第一港”的交椅。
这份硬实力的背后,是基础设施能级的持续跃升: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圆满完成,汉江33公里航道跃升至二级标准。如今,武汉港9大港区协同发力,年集装箱通过能力突破400万标箱,年吞吐能力达1.5亿吨,以阳逻港为核心的集装箱港口群正释放出强大的集群效应。
走进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工程,一幅智慧物流的未来图景映入眼帘:巨型桥吊精准抓箱,无人驾驶智能集卡在自动化轨道上穿梭有序,铁路线直抵堆场腹地。依托智能调度系统,港口与铁路实现无缝对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可在水陆“两栖”流通。
从铁水联运一期、二期到金控粮食物流基地,武汉正以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培育引导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差异化发展,累计开辟多式联运通道超50条,将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成内陆地区最大的铁水联运枢纽,助力交通物流业降本增效。
如今,武汉的“开放之门”正越开越大。随着花山、汉南港区获批临时开放口岸,武汉港开放口岸已扩展至3个港区、7个泊位。汉申线稳定运营,创新推出的洋山、外高桥两组航线联盟,更实现了“上海港服务前置”。首创长江中上游地区至近洋直航班轮运输,直达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印尼。2024年,阳逻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7万标箱,年出入境船舶总量超100艘次,两项指标均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一条条航线如同延伸的纽带,将武汉与世界紧密相连。
更令人振奋的是,铁水联运的潜力被进一步释放。8月6日,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第二始发站香炉山站首次实现“一票出海”。这一战略布局,标志着武汉“铁水公空”立体多式联运体系实现关键性节点融合。来自长江黄金水道的货物,在阳逻港完成装卸后,无需长途转运,即可在香炉山站直接搭上中欧班列,开启“铁水联运无缝对接国际班列”的全新运输模式。这不仅大幅压缩了货物中转时间和物流成本,更将阳逻港的辐射范围通过中欧班列拓展至40个国家、120个城市,极大地增强了武汉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集聚与辐射能力。上半年,中欧班列(武汉)发运量达545列,同比增长8.74%,来自水运转铁路的货源贡献显著。
助力开放枢纽提能升级的新一轮建设热潮已悄然开启。不久前,《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发布。未来,武汉将聚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阳逻枢纽港为核心,花山港、经开港、金口港为支撑的集装箱物流群,打通疏港“最后一公里”;聚焦产业培育升级,积极拓展保税加工、保税贸易、跨境电商等产业;聚焦航运服务提质,打造立足长江中游、服务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国家级航运交易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铁水公空”高效联动保驾护航。
如今,武汉正以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为牵引,构筑起贯通国内国际、链接欧亚大陆的双循环核心枢纽,这不仅是交通能级的跃升,更为武汉当好龙头、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奠定坚实的开放基石。
策划:武汉市交通运输局
撰文:付莎 刘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