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二十多年细水长流式改造老小区

“小院落”汇成“大家庭”

    42号小区居民贺文在不到2平方米的小空间种满绿植,希望路过的人都有好心情。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通讯员李晓明

    18日中午,江岸区西马街道江汉北路社区42号小区的门卫室前,居民贺文正打理兰花草。不到2平方米的小空间种满了绿植,贺文还买了一块印着“天天开心”的小木牌挂在花丛中,“希望路过的人都有好心情”。

    由贺文自发改造的绿色空间,已然成为江汉北路社区温暖生活的缩影。这个面积仅有0.26平方公里的社区里,7个老旧小区沿江汉北路排列,平均房龄达到35年以上。绝大部分房屋是以前的单位自管房或宿舍,形成了小区里面“套着”小区的独特格局。

    二十多年来,江汉北路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沿着老旧小区改造这条主线,持续不断完善小区硬件设施。党员带头下,一批治理能人、热心居民加入基层治理队伍。细水长流的坚持,让一个个“小院落”,汇聚成一个“大家庭”。

    ■ 样板小区年年有新貌

    探索经验惠及全社区

    从江汉北路路边一条小巷步行50米至最深处,便来到江汉北路社区的“样板小区”42号小区。阳光穿过绿荫洒在漆黑的沥青路上,小南湖公园的湖风不时穿过栏杆吹拂而来。在这个房龄已有四十多年的老旧小区,生活十分惬意。

    “2003年我来到江汉北路社区时,42号小区就已经是急需改造的老小区了,一系列房屋问题需要解决。”江汉北路社区党委书记施敏说,“这里没有公共收益、维修基金。我们便像‘小鸟筑巢’一样,每年完成至少一处改造,二十年如一日。”

    加装电梯是居民多年愿望。2018年,武汉市首次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列入民生实事,社区党委迅速在42号小区召开居民议事会通过了决定。然而,几十万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居民自行分摊,一些低楼层的居民也以影响采光、暴露隐私等理由不同意加装。

    社区工作人员齐上阵,一边联系施工方将观光电梯改为封闭式电梯,一边安排网格员逐户上门做工作。又陆续解决规划审批等问题后,42号小区成为全市首个成功加装电梯的老旧小区。

    每年年初武汉市政府发布的民生实事,是江汉北路社区党委最关注的政策之一。前一年争取改造了地下管网,次年便争取完成二次供水改造……

    在42号小区蹚出路子后,经验推广复制到其他小区,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商住混合的九运大厦仅用二十多天就基本完成了老旧电梯更新的审批、定价、筹资等工作;鑫涛苑小区从42号小区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后居民满意度明显提升,全社区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物业收费率达到95%以上。

    “只要是群众期待的事,能让群众生活更幸福的事,不管多困难我们都要克服,坚决推进下去。”施敏说。

    ■ 党员带头化解小纠纷

    群众成了“社区粉丝团”

    “詹师傅,钥匙还是放你这里,等我们回来找你拿!”“好,放心吧!”

    接过一对年轻夫妇递过来的家门钥匙后,二轻宿舍小区70多岁的老党员詹俊华笑着与他们道别,转身又去引导其他人按顺序停车。身为二轻宿舍小区自管小组的带头人,詹俊华热心参与着小区大大小小的事情。

    十多年前,詹俊华在社区的组织生活会上得知二轻宿舍因只有100多户居民,难以引进物业,正探索成立自管小组。她当即报名当自管小组的带头人。

    二轻宿舍小区只有不到20个停车位,还经常被外来车辆占据。自管小组成立后,詹俊华召集起居民志愿者,将占位汽车清理出去,逐户上门统计停车需求,重新规划。到了自己家,她则让女儿回家时尽量把车停在别的地方,给常年需要停车的邻居提供方便。

    停车问题一解决,二轻宿舍的面貌更新仿佛按下加速键,在后续改造中逐渐变得整洁舒心。

    “多年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我们发掘了一批像詹俊华一样热心的带头党员、社区治理能人,引导小区居民广泛参与小区治理。”施敏说。

    社区治理力量充实了,江汉北路社区党委创新建立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的“三代”工作机制。零碎反映变为集体代言,居民跑腿变成社区“代跑”,进一步筑牢了社区基层治理的底座,有效推动社区矛盾纠纷化解。

    如今,小区党群服务驿站内,时常有居民坐在一起商议事务。老旧小区装电梯,党员带头支持工作;引进物业确定收费标准时,不少老会计重新拿起账本,自发帮小区算账。

    行走在小区里,施敏感慨:“大家都把小区当作自己的家,为家的幸福尽心尽力。我们作为最靠近群众的基层治理单元,更要发挥好引领作用,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社区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