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
20年前入学指南让我重回青春
8月10日,我在搬家时意外翻出一些以前留存的物件,那些与往昔相关的记忆涌上心头。尤其是20年前的校园时光,许多片段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天翻出的有我作为大一新生报到时收到的几份入学指南,没想到它们竟被保存得如此完好。
第一份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官方入学指南,介绍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情况。
第二份是我们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民间入学指南”——一本由辅导员和大二学长编写的《新秀必读》手册。它制作得如同杂志,如今翻来仍觉趣味盎然。从入学须知到生活指导,从专业学习到兴趣社团,字里行间透着满满的用心。看到它,我立刻想起学院开学典礼上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也被印在了手册里:“恭喜你们选择了一个非常有前(钱)途的专业。”那时,我们无不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的确,建筑学专业曾经非常热门。20年弹指一挥间,许多人,包括我,仍坚守在建筑行业。因为我们深信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依然需要建筑行业,它只是褪去浮华,慢慢回归理性。这更促使我们思考:我们还能做出怎样的改变?我们的工作能否创造更重要的价值、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值得庆幸的是,行业仍在、专业未改,那份游走于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特质依然如故。
第三份是来自隔壁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新生入学指南,风格格外接地气。入学指南的一面是学长们分享的校园生活经验,从如何购买收音机、自行车、小灵通到如何添置生活用品、参加社团,核心要义是“用最少的钱过好最美的4年”。另一面则是一幅未按比例绘制的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示意图。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和各类地图App的年代,这无疑是极为实用的工具。
毕业十五载,即便同处一城,我也很少重回母校,仅有的几次都是因工作事务匆匆来去。回首在华科大的岁月,值得我铭记的往事太多。母校给予我们的,远不止知识和回忆。若说最珍贵的,便是面对工作、学习和人生时,那种在务实中追求创新的理念和态度。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New & Niu
(整理:周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