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实习生韩思琪 通讯员武文旅
“蒜鸟、蒜鸟,都不涌易(容易)……”8月27日,2025年武汉礼物(店)征集遴选活动初审评审会现场,评审组一位成员拿起一只圆头圆脑的小鸟玩偶细细观看。当日,评审组11位成员将印着武汉地标的雨伞展开,摸材质、看骨架;品尝具有武汉特色的热干面、樱花果冻、曲奇等食品;拿起众多文创产品,仔细观察外包装上的图案设计。
作为此次活动评审会专家,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斌对长江日报记者说,武汉礼物正在经历一场年轻化、生活化的变革,像“蒜鸟”这样集方言、反差萌、城市特色设计于一身的文创产品已成为市场爆款。
■ “蒜鸟”变成“会说话的武汉符号”
在陈斌看来,“蒜鸟”能成为现象级爆款绝非偶然。“蒜鸟”与今年全国大热的各类潮玩有着共同的特质——反差萌。
陈斌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思维活跃,不喜欢刻板的、循规蹈矩的传统玩具,青睐像“蒜鸟”一样打破常规、具有反差感的有趣设计,也愿意买单。更重要的是,“蒜鸟”不仅是一种毛绒玩偶,还融入了武汉方言,让这个呆萌的IP更具地域亲和力、互动性。
陈斌同时认为,“蒜鸟”的成功还在于其设计者和制造者准确把握了“传统文化再创新”的趋势,他们希望能以更轻松、更现代的方式去接触和表达传统文化。年轻人把“蒜鸟”挂在背包上,既是装饰品,又是和同频者的“暗号”。“文化+实用”让“蒜鸟”从玩偶变成了“会说话的武汉符号”,体现了年轻人对美好生活、对自由的追求。
如今,“蒜鸟”仍在持续“进化”。最新推出的“蒜鸟”升级版“热勺了”加入温感变色功能,成了新的“互动彩蛋”。阳光下,绒毛玩偶“热勺了”的“小屁股”会从蓝白色慢慢晕成粉红色;回到空调房内,它的“小屁股”又悄悄变回原本的颜色。陈斌说:“这就是微科技的魅力——在生活中更加生动、更具趣味,让人爱不释手。”
陈斌期待未来的“蒜鸟”能叠加更多科技巧思,进一步升级。“让‘蒜鸟’感光、感温,会摇尾巴、招手,从‘网红’真正变成‘长红’的城市IP。”
■ 参选的武汉礼物设计更精美了
陈斌说:“此次参选的武汉礼物跟上次相比,数量大幅增加,品种也增加了,达到30个类别。同时,设计质量明显提升,食品包装、生活用品包装、文化用品包装都非常精美。”
评审会现场,陈斌品鉴了每一款参选的武汉礼物。遇到感兴趣的产品,他还细细查看、询问出处。除了“蒜鸟”,他提到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小袋装鸭货”——将传统鸭货加工成便携小包装。“武汉的鸭货过去大多是整只销售,现在出现了小袋包装设计,更便于游客携带、品尝和分享。”陈斌说,“武汉在传统美食创新方面的潜力是无限的,下一步可以挖掘更多低度酒、代酒、米酒等,可能会成为新‘爆点’。”
纵观全国旅游商品市场,陈斌发现一个显著趋势——成功的城市礼物越来越接地气。比如上海某日化企业推出的“美人有礼”文创礼盒,既适用于公务、商务场合,又贴近普通人的日常消费和审美。
“城市礼物不能再是沉闷的、摆着看的纪念品,而是要有用有趣、能带入生活,成为连接城市文化与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纽带。”陈斌说,“从名称、包装到功能,城市礼物都要让人愿意买、愿意用。”
陈斌表示,武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推出更多爆款城市礼物的关键在于找准主题、做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