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将数百卷文本、超亿字文献数字化 真实还原东京审判的每一天

“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向全球发布

    发布仪式现场。大屏历史照片为向哲濬检察官在东京审判庭上慷慨陈词,左二手持话筒者是向哲濬之子、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交大教授向隆万。

    数据库页面截图。

    □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 收集了多国权威机构档案

    8月15日,上海书展现场,举行了“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全球发布仪式。

    战争审判,是人类对侵略暴行的庄严清算,是国际社会捍卫公理正义的集体记忆,更是构建战后和平秩序、警示后世珍爱和平的基石。

    为深入挖掘、整理、研究这一历史遗产,上海交通大学于2011年成立东京审判研究中心。2017年,在中心基础上成立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学术平台,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原历史真相,守护人类良知。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多方支持下启动“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研发;2018年,该项目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国家对历史文献数字出版的最高褒奖之一。

    在“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由上海交大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与上海交大出版社共建共享,升级打造了覆盖更广、内涵更深的“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

    数据库核心史料覆盖美国国家档案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权威机构所藏档案文献,并融合研究院前沿研究成果。

    数据库不仅将数百卷文本、超亿文字的文献数字化,还实现中、英、日三语联动,连检察官的手写批注也能精准检索。它独创“庭审时间轴”功能,真实还原东京审判的每一天;在数据库里输入一个关键词,即可同时关联判决书、庭审视频、证据照片,让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拼成完整的真相。

    ■ 文献数据库让谎言无处遁形

    依托数据库的珍稀史料,出版界打造了多条图书产品线,让学术成果走向大众阅读,构成了跨越时空的三重对话。

    第一重对话,来自历史的原始现场。当读者捧起《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指尖触碰的是甲级战犯定罪的庄严墨迹;翻开《东京审判征战记》,仿佛看见中国派出的向哲濬检察官团队在法庭上用证据筑起钢铁长城;《东京审判亲历记》则让我们得以透过法官的法袍、记者的镜头、译员的钢笔,触摸1946年法庭穹顶下震颤的空气。

    第二重对话,来自学术的锋利解剖。《南京大屠杀研究》用3500份原始档案、2000小时幸存者证言构建起铁证之山;《亚太战争审判全纪实》将镜头转向被历史尘埃掩埋的B级、C级审判。

    第三重对话,来自人性的温暖救赎。在《日本遗孤的认同研究》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博爱精神和中国人民的仁爱之心。

    未来,“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将持续推进平台升级:实现“多库并行”,后续将建设BC级审判文献数据库、新中国审判文献数据库;推进全球互联:与多国机构合作,搭建战争审判研究的国际平台,让史料共享、让记忆共振,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传播。

    与会专家认为:这个数据库,不仅是为了铭记苦难,更是为了播种和平——它让史料开口说话,让谎言无处遁形,让跨越时空的警钟长鸣。在历史记忆面临挑战的今天,扎实的文献数据库和严谨的影像记录,是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证言,是维护历史定论、捍卫人类良知的根基;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与审判的意义,揭示和平的来之不易,对于培育全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和平理念、法治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这项成果由我国顶尖学术机构与媒体平台深度合作完成,体现了中国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原创能力,也展现了中国以开放姿态,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历史故事、传播中国法治精神与和平理念的积极努力;数据库不仅服务于精深学术研究,为战后审判及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坚实基石,更有助于历史真相的社会化普及,可以为学校、博物馆等机构提供权威教育资源,在消除历史认知偏差、培育青年一代和平理念方面承担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