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梅
雷佳音演得太多了吗?单说这个还没过完的2025年,他从《长安的荔枝》到《酱园弄》《你行你上》,加上还没上映的,有人统计他有11部电影、5部剧集。
不过,这事儿要看雷佳音自己怎么想、观众怎么想;而我想说的是,男演员审美的风向。
演员的走红与沉寂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影视行业的发展与不同时代观众审美的变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心刚、孙道临等外形俊朗的影星最受欢迎;到80年代初,以话剧《寻找男子汉》为标志,高仓健式的“硬汉”红极一时,而贾宝玉则被视作最缺乏男人魅力的典型,唐国强还领了一个“奶油小生”的名号。到90年代,周润发、刘德华等人又带来一股新的审美潮流。
进入21世纪,孙红雷、陈建斌、姜文、黄渤等演技派男演员日益受到关注,他们其貌不扬,但饰演的角色经过演员独特气质和演技的加持颇具张力,他们颠覆着传统影视作品的好人形象,并不以“天生丽质”取胜,粗犷、复杂、不羁,身上拥有说不尽的故事感。
近十年来,一批俊美的流量男星由于出众的颜值而成为市场与投资方的宠儿,他们出演的作品以古装偶像剧居多。但当过于同质化的剧作充斥市场,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在高颜值男演员层出不穷的当下,林永健、张译、雷佳音、张嘉译、王骁等实力派演员的存在有何必要?他们为何能在观众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答案或许正在于他们的“故事性”——“故事性”来源于角色本身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也来源于他们有内容有厚度的“整容式”演技。在不久前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中,饰演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的王骁贡献了极其出彩的表演,在他收敛了一切夸张的情绪、站在暗房中冷静克制地重复洗照片的动作里,人物的愤怒与克制、动容与悲哀悄然显影。他的表演就像是一张质感厚实的老照片,低垂的眉眼中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时代车轮的痕迹显露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显然,这样的表演胜过千言万语。
随着实力派“叔圈”演员的口碑变化,他们和“小鲜肉”演员之间也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公布入围名单时,演员王阳凭借在《追风者》中的出色表现被提名为最佳男主角,但该剧的另一位男主角王一博却遗憾落选。这一结果公布后,王一博的粉丝对导演、出品方、演员都展开激烈抗议,一方面认为王一博有足够被提名的资格,另一方面又指出王阳饰演的“沈图南”作为男配没有提名最佳男主角的资格。
这争论似乎是将实力派演员与偶像派演员放在了对立的两边;而实际上,将二者完全对立显然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方式,中国影视只有在碰撞与融合中才能走向多元化。
不难发现,相较于前几年对偶像派男演员的过度迷信,市场已不再完全寄托于用“流量”缔造神话,资源也在向那些长相不够帅气但魅力不凡的演员倾斜。当然,许多被冠上“流量”“小鲜肉”之名的演员也在不断寻求转型与突破的机会,他们的突破之路从未停止,这对于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行业而言都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正所谓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类型的演员之所以有各自存在的空间,确实来源于市场的需求。这是一个多元共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考验的时代。演员崛起最核心的价值也是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仍然是演技,这是每一位演员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