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片: 余芳,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教师,武昌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全国、省、市、区作文课例比赛及论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
提到写作文,很多孩子都会犯愁:不知道写什么。其实,写作的源泉就在平凡的生活中。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活水”。学会观察和积累,写作就能信手拈来。以下三条路径,可以帮我们打开感知之门,发现生活之美,建立丰富的素材库。
■ 第一路径:观察身边的人
从“熟视无睹”到“独具慧眼”
身边的人物,本是写作最鲜活的素材,却因为过于熟悉而常常被忽略。重塑观察方式,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主动“捕捉”闪光点,让平凡的人物鲜活起来。
观察内容 告别“大大的眼睛”“高高的个子”这类模糊的描述,聚焦能表现人物特质的具体细节:外在特征(容貌、特殊神态)、语言风格(口头禅、语气特点)、行为模式(特定情境下的习惯行为)。
观察方法 特征捕捉法:聚焦个体,由表及里,建立人物素材库。每周聚焦一个人物,记录3~5个特征细节。不仅是外貌,还包括习惯性动作、口头禅、微表情等。案例:开学了,我发现我的同桌只要笑起来就会双手捂住嘴巴,真奇怪。原来她装了牙齿矫正器,担心露出来。哈哈,这个样子真可爱!
对比观察法:关注人物多面性,观察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场合(如课堂/课间、工作/居家)的表现差异,塑造立体人物形象。案例:体育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严肃认真,眼神锐利;可下课和我们打篮球时,他输球了也会跺脚懊恼,开心时会和我们击掌欢呼,像个大男孩。
记录要点 素材本中设立“人物速写”专栏,每天仅用几句话记录一个最精彩的人物细节,积累鲜活的写作“零件”。
■ 第二路径:留意身边的事
从“平淡无奇”到“小中见大”
平凡的小事中蕴藏着最真实的情感、最鲜活的细节。只要学会“放大看、往深想”,就能从“流水账”变成“有温度的小故事”。
观察内容 告别“早上上学、中午吃饭、晚上写作业”这类流水账,聚焦“有光的片段”,如细节瞬间、情绪变化、微小转折等。
观察方法 细节放大法:把“一句话的事”拆成“一连串画面”。找到事件中最特别的点,用慢镜头回放方式拆解连续过程。比如同桌教我折纸这件事,拆解成连续的过程:他先把自己折好的纸青蛙小心地拆开,然后指着折痕线对我说:“你看,这一步要对准中轴线,翻过来的时候要慢”;我的蛙腿又折歪了,他接过我的纸说“没关系,我再折给你看一遍”。他手指灵活地一捏,一按,一个完美的蛙腿就成型了。原本一句话的事件变成了能看见、能感知的具体画面,小事就有了温度。
情感关联法:为事件注入心情。问问自己“这件事让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把事件和情感关联起来,小事就有了灵魂,就能“立起来”。
记录要点 素材本上开辟“小事速写”专栏,三句话记出“有料素材”:时间+核心事件、关键细节、个人感受。这样积累的素材,不再是干巴巴的“小事”,而是带着细节和情感的“小故事”,写作文时随手翻开,就能直接用。
■ 第三路径:欣赏身边的景
从“走马观花”到“全身心感受”
对于身边的景物,同学们常常是“看过无痕”。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让我们突破单一的视觉局限,调动多感官捕捉细节,追踪景物的变化,让每一处寻常景致都能成为笔下有层次、有温度的写作素材。
观察方法 多角度观察法:从形状、颜色、质感等多角度观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全面体验。
持续观察法:锁定观察对象,跟踪记录其在不同时间、天气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如持续观察小区树叶的动态变化:轻风拂过树叶微微颤动,秋风吹来叶片袅袅落下、疾风扫过树叶飞旋狂舞……
记录要点 素材本上开辟“景物素描”专栏。每天只记录景物最打动人的一个瞬间或一种变化,聚焦当时最鲜明的感官体验,培养与景物“共情”的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通过特定的方法观察身边的人物、事物、景物,我们就能从生活中捕捉鲜活的写作素材。让我们用发现的眼睛,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作文,让作文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