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小小的他离开我,独自在幼儿园待一天,我的心都要碎了”“孩子三岁前从没离开过大人,不会生活自理,好焦虑怎么办?”每个新学期,幼儿园的门口都在集体上演着“妈妈不要离开我”的催泪大戏,也感受到很多家长的焦虑。
对孩子来说,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庭、亲密的家人,走进充满陌生人和新规则的幼儿园,哭闹、抗拒、不肯午睡成了常态;对家长而言,送孩子入园后反复折返、扒着园门张望、时刻担心孩子吃不饱、受委屈,焦虑情绪丝毫不亚于孩子。其实,入园焦虑是幼儿成长中的正常适应反应,也是家长对孩子过度牵挂的自然表现。只要用对方法、做好引导,就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也能让家长放下心头牵挂。本期《你问我答》邀请武汉市江汉区童趣幼儿园卢玉老师,与幼儿园新生家长分享如何缓解“大、小朋友”的入园焦虑。
■ 模拟环境:用熟悉感降低孩子的陌生焦虑
入园后,家长可以利用周末与孩子一同通过散步、图示等方法,再次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节奏,引导孩子将他熟悉的地方转变为你们共同熟悉的场域,这能显著减轻孩子的恐惧感。在家中,一家人可以模仿幼儿园的作息安排,例如固定午睡时间、让孩子用小勺子自主进食,以帮助孩子同步适应“幼儿园模式”。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共读《我爱幼儿园》《啊哈!幼儿园》等绘本,通过故事向孩子传达“上幼儿园是非常开心的事,幼儿园里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小朋友”的理念,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消除孩子的不安情绪。
■ 家长“稳心态”:你的冷静是孩子的“定心丸”
很多时候,孩子的焦虑源于家长的情绪传递。我们曾经见过家长送孩子入园时,反复叮嘱、依依不舍,甚至偷偷抹眼泪,孩子看到后更觉得“上幼儿园是可怕的”,哭闹抵抗情绪也愈发严重。作为家长应该首先做好“情绪管理”:送园时保持微笑、冷静,简单和孩子告别(如“妈妈下午来接你玩滑梯”),然后果断离开,不拖延、不回头;入园后不频繁给老师发消息询问,相信老师的专业照护;可以和其他家长交流心得,或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家务上,避免过度焦虑。家长越冷静,孩子越容易适应。
■ 建立“告别仪式”:给孩子安全感的“小约定”
对幼儿来说,“突然分离”是焦虑的主要诱因,而固定的告别仪式能让孩子感受到“分离是暂时的,妈妈一定会回来”。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专属告别方式,比如拥抱一下、击个掌,或者把孩子喜欢的玩偶小熊交给老师,告诉孩子“小熊陪你在幼儿园,妈妈放学和小熊一起接你”;同时明确告知接园时间,比如“等你睡完午觉、吃完点心,妈妈就来了”,用具体的场景让孩子有期待,减少对“妈妈什么时候来”的担忧并坚决按时出现,逐步建立信任感、安全感。
■ 正向“反馈”:用鼓励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孩子入园后,家长和老师的正向反馈能帮孩子更快建立对幼儿园的好感。每天接孩子时,别急着问“有没有人欺负你”“有没有哭”,而是用轻松的语气聊“今天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引导孩子回忆开心的事;如果孩子当天主动和老师问好、自己吃饭,及时表扬“你今天自己吃饭,真像个幼儿园小勇士”,用具体的赞美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老师也可以每天和家长同步孩子的小进步,让家长放心,也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能得到正反馈”,强化积极体验。
■ 家园“同心”:用默契配合帮孩子平稳过渡
缓解入园焦虑,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家长可以主动和老师分享孩子的性格特点、喜好习惯和特殊需求,信任老师的专业性。老师可以定期和家长分享孩子在园的日常(如吃饭、游戏的瞬间),减少家长的信息差焦虑;当孩子出现持续哭闹、拒绝入园时,家长和老师保持一致态度——不因为孩子哭闹就中断入园,而是共同引导,给孩子充足的适应时间,相信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环境。
人生第一步——从家庭生活走向幼儿园生活是每个儿童人生当中的必由之路,学前教育是开展义务教育前必不可少的环节。解决入园焦虑问题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相互理解与支持。对孩子来说,家庭和幼儿园都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只有做到家园配合,才能使儿童的成长与学习更具有一致性与连续性;只有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协作,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