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洪波
最初,西方传教士意欲敲开中国大门,在一般社会层面,是给人治病。早期来华的利玛窦留下了许多因治好官员皮肤病获得交往便利的记载。在最上层,传教士要接触皇帝,钟表扮演了重要角色。万历年间,利玛窦进贡两座自鸣钟,获得了赏赐,这是皇宫中最早的机械钟表。
至清代,钟表在皇宫中已经随处可见,来源有外交使团的馈赠、西方传教士的进献,也有臣工呈贡、抄家籍没,还有宫廷采买、订单定制,有部分是宫中制造。
清朝多位皇帝留下了写自鸣钟的诗作。这一“同题创作”的出现,可见钟表在宫廷中受到的注目。从吟咏自鸣钟的诗句,可以看到帝王们怎样看待钟表,“钟表观”后面有着皇帝的兴趣、性格和时间观。
康熙《咏自鸣钟》写道:“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这首诗相当平实,交代了自鸣钟是西洋之法,机心巧构,它的运行方式以及起到的作用。
“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说的是从此专司报晓的宫廷人员可以下岗了,自鸣钟可以预先定时准点鸣报。“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是全诗文眼,落脚到皇帝听了钟鸣后勤政早起,只嫌奏章来得太晚。
雍正是有名的勤政皇帝,被认为“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他多次自述办公劳苦:“宵旰勤劳,殆无宁晷”“夙兴夜寐,莫敢求安”。他也多次感叹失去了普通人的乐趣:“花朝月夕之吟,皆成祁寒暑雨之思矣”“朱邸舞筵成往事,斑衣戏彩久凝尘”。
雍正在当皇子时,也留下了两首《咏自鸣钟》。一首:“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这属于写实之作,主要讲了自鸣钟的机巧和准确。
雍正的另一首《自鸣钟》气象不一样:“八万里殊域,恩威悉咸通。珍奇争贡献,钟表极精工。应律符天健,闻声得日中。莲花空制漏,奚必老僧功。”这里面讲了钟表的精工细作,计时准确(“闻声得日中”),古法计时技术空而无用,老僧报时也用不着了。
但这首诗首要的还是进行了政治抒情,讲皇帝抚有四海,恩威广布,八万里外都来进贡奇珍异宝。作为一名皇子,雍正可以说政治站位很正确。就当时的认识而言,他也不是说假话,而是真的认为大清是天朝上国,万国来朝。
将近80年后,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敕谕”,写的还是:“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雍正怎么可能没有皇帝恩威广布、异域万里进贡的思想?
乾隆也有两首写自鸣钟的诗,都比较长,不转抄。一首写在20岁还没有当皇帝时,先写“扶桑日出海门红”“梯航山海来朝宗”,是上国政治抒情,接着写自鸣钟“精巧绝伦疑鬼工”,最后收结为“考时定律佐三农,此钟之利贻无穷”,对钟表在国计民生上的作用进行了肯定。
另一首是在时年74岁、当了近半个世纪的皇帝后写的。这一首全篇描摹钟表之神奇,让人看到一颗把玩之心。在写了外观、运行、鸣响、指时、显示晨昏、演示人物动作后,还写了自鸣钟演奏音乐:“钟鸣别体备,乐律异方宣”。怕人看不懂,乾隆还特地附注一笔“有按时奏西洋乐者为更奇”。最后,乾隆写道:“欲得寂无事,须教莫上弦”,要想自鸣钟安安静静,得不上发条,有点让人哑然无语。玩家情态,跃然而出。
乾隆这首诗,就是一个自居盛世的帝王弛豫状态的写照。这跟康熙、雍正很不一样,跟嘉庆、咸丰比也显得荒嬉。嘉庆《咏时辰表》有“惜阴堪警惰,精进不知疲”的自警,咸丰《时辰表》有“披衣虞晏勤民政,那计看针丑与寅”的自励。
这些御制诗体现清代前期和中期钟表在宫廷中作为显眼包的地位,显示了钟点时间与传统时辰的并行。这些诗围绕着制作技艺、计时功能和万里朝贡展开,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钟表的认识。文化本位主义下,人们面对明显的高技术,跟面对一种远方进贡的祥瑞差不多,完全可以心态平和地接受,并使用其功能。切实感到技不如人并失去天朝上邦的骄傲感,还要等到面对洋枪洋炮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