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方
一般人都认为疾苦、衰老、失能与残障、死亡是对健康的背离,是失去健康的表现。当然也有最新的认知,认定疾苦、失能与残障是健康的反面,而自然衰老与死亡是健康的一部分。
疾病的发生、灾祸的降临,科学上看是一个概率问题,哲学上看则是宿命问题。为什么我得癌症,身边的人不得癌症?有环境问题,也有个人行为偏好问题,有遗传问题,也有基因突变的问题,有性格问题——所谓性格即命运,也有社会人格问题,有如卡伦·霍妮所描述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也称之为社会人格异化导致的疾病(如巨婴症、游戏沉溺、信息茧房包裹中的偏执狂等)。
所以,在本书里,一方面,我会讲到生命的体验,包括人们到医院看病或者陪伴病患的体验;另一方面,我也会带领大家了解一些苦难文学、疾病文学、癌症文学,包括影视作品,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给读者一些新的思考。这些思考就不再是如何面对当下的疾苦或者疾病的医疗问题了,而是更多地思考当下和未来的生命刻度问题。这就是这本书与别的书不一样的地方。知识型医疗保健书籍可能更多的是讲有了症状该怎么应对,疾病怎么诊断、治疗(真相、真理),但这本书可能会更多地讲生命的态度、生命的隐喻、生命的意识、生命的真谛。
我曾经是一名临床大夫,后来是医学编辑,现在是大学里讲授医学哲学的老师,还是一名医学与文学跨界学者,所以,这本书的主题更多是直面生老病死的咀嚼与哲学思辨。哲学与宗教的关注大致都落在生死、苦难(疾苦、衰老、残障等)、诱惑三个母题上,生是一种欲望,爱也是一种欲望,甚至死也是一种欲望。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它们?这就是这本书要给大家展现的生命的真谛。
苏格拉底曾大声呼吁:“人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很难认识自己。人生的三大母题,从医学角度可以这样发问:我从哪里来?——是生育问题、生殖问题,也是进化问题。我是谁?——我是病人,还是健康人?我到哪里去?——我的未来,是出生入死,还是向死而生,如何健康地度过自己的人生?我今天有点不适、不爽、不安、失眠、失意、失落,是把这前因后果看得很重,还是稀里糊涂,放任不管?是忍、熬、拖,还是嚷、躁、飙,背后都是一种医学的敏感。由此可见,医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
我常讲,医学是一场穿越。它穿越生命,穿越生活,同时穿越命运。面对“生老病死”,我们带着医学去穿越生命的各个阶段、各种境遇;面对“生死爱痛”,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去展现生命的波澜。我们还有生活之道,其中有苦难哲学,有死亡哲学,它的背后则是爱和智慧,对医生来讲,当然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