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257.5万户!他们为何选择武汉

    (上接第一版) 

    目前,210家备案市级中试平台、32家概念验证中心里,生物医药、人形机器人等成果正加速进入市场。它们像一座座“桥”,连通实验室与生产线。

    激活创新基因,还得厚植创新土壤。成立仅3年的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已孵化企业254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园区内月租100元一个工位的环岛生物科技公司,凭借动物生理无线遥测系统突破了国际监测难题,团队从3人发展成估值3亿元的瞪羚企业。

    “我们不是靠政府‘输血’,而是被整个创新生态‘造血’。”武汉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杰说,在算力支持、场景开放、人才公寓等配套下,企业得以心无旁骛搞研发。

    ■ 产业更聚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优一公里

    近日,湖北九峰山创新街区投资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九峰山实验室投运两年多来,已吸引上下游50多家创新企业在其周围聚集,一批百亿级项目在周边落地,形成一个“拆不散、带不走的产业集群”。

    “在这里,初创企业可‘拎包入驻’,带着设计图就能造出芯片样品。”武汉高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这里规划建设产业、商业、人才居住等设施,打造以九峰山实验室为“科技创新核”的千亿元产业街区。

    在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莲花跑车在全球智能工厂内下线;一墙之隔的武汉爱机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源源不断供应汽车零配件。

    “缺一个零部件,就组装不起一辆车。”该园区负责人说,为解决汽车零部件产业就近配套不足的问题,他们一家一家上门联系。如今,该园区产业链实现“隔墙供应”的企业达200多家,形成了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

    营商环境是具体的、立体的,同样也是有温度的。

    今年上半年,武汉招商引资项目达600余个,签约金额3300多亿元,完成年度目标超五成。

    招引来的项目规划审批到哪一步了,水电气何时通,要多久才能开工?市投资促进局去年揭牌,项目落地处通过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全流程闭环服务,让项目“落地生根”。中电光谷长江智谷总经理皮业亮说,项目落地处接地气,干什么、服务谁一目了然,“这让我们投资更有底气”。

    ■ 开放更深

    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门户

    盖瑞特集团在武汉设立中国第二家创新中心,斯丹德武汉工厂在蔡甸开业,高通中国在武汉加速电信业务布局……

    今年以来,一个个国际头部企业追投武汉,外资不断加码落子。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说:“这里不仅有成熟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还有‘来了不想走’的营商环境。”

    什么是“来了不想走”的营商环境?今年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工作的埃及籍副教授福达顺利领到全省首张社会保障卡。除了姓名和国籍外,这张卡和国内公民的社保卡并无两样,可享受“一卡通办”服务。

    服务优了,更多老外来了,留下来了。

    市投资促进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3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稳居中部城市第一。

    阳逻国际港,一列列满载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生活用品等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这个全国首个铁路与水运无缝衔接的枢纽,让货物通关时间压缩40%。“上午在光谷装箱的光器件,晚上就能搭上前往杜伊斯堡的班列。”汉欧国际物流公司负责人说。

    “武汉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开放枢纽。”凯德集团中国区总裁罗臻毓表示,这里有高效的通关服务,是外资进入华中市场的理想门户。

    武汉海关数据显示,武汉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142.7亿元,同比增长超两成,增速排副省级城市第二、中部第一。

    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门户”,武汉正以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本、人才和资源汇聚,为当好支点龙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