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片:张文静:武汉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曾参与编撰《〈论语〉阅读思维教程》,先后在《中国教师》《高中生学习》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
高中生素有“三怕”,其一便是作文。对于高中作文,首先要祛魅,破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作文有规则,比如审题、文体,也需要通过素材、思想以及文采等充分地展示个性。
深刻思维,立文之本。思维是高中作文的灵魂,是区分“辞藻堆砌”和“真正好文章”的分水岭。它决定了文章的深度和高度。如果说语言是建筑的“外观”,结构是“骨架”,那么思维就是建筑的“设计蓝图”。没有好的思维,再华丽的语言也是空中楼阁。因此,高中作文提升的核心在于如何想得深、想得清,然后才是表达得好。
构建系统,血肉之躯。不要迷信“万能模板”,模板是僵化的壳,会禁锢你最宝贵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的秘诀不是“背”,而是“建”——构建一套属于你自己的、灵活高效的“写作操作系统”。用“思维模型”代替“结构模板”,解决“怎么想”;用“素材网络”代替“素材库”,解决“写什么”;用“表达逻辑”代替“好词好句”,解决“怎么写”。这能让你从“作文的奴隶”变成“作文的主人”,真正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特色的好文章。
分步拆解,精准打击。将宏大的“写好作文”目标,拆解为审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小模块,逐个击破。分步拆解、精准打击的精髓在于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它将令人望而生畏的“写好作文”这一宏大目标,科学地分解为可量化、可执行、可训练的技能模块,就如同为每个士兵配备了清晰的作战手册。学生无需再面对一团模糊的焦虑,只需专注于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通过训练,最终实现所有模块的融会贯通与协同作战,从而在实战中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以2025年高考1卷为例,在“立德树人、导向教学”的核心指引下,宏大叙事、家国情怀又重新闯入我们的视野,高度彰显了国家时政色彩,旨在引领高中生关注社会发展,融入时代洪流,明确责任担当。
宏大叙事的作文令学生颇为头痛,甚至无从下笔。即使勉强为之,也是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立意空洞,言之无物;二是空喊口号,言之无理;三是置身事外,言之无情;四是千篇一律,言之无心。如何解决作文的“同质化”问题,在宏大叙事下实现个性化的表达?为此,笔者尝试“化大为小”“借力打力”“锦上添花”等策略,提出以下思考。
以小见大显匠心。宏大叙事往往具有时代性、史诗性等特征,容易导致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空话套话满天飞。面对宏大主题,我们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取舍。如果能以小见大,用小事件彰显大主题,用小图景折射大背景,迂回叙事,匠心裁剪,或可事半功倍,脱颖而出。以小见大本质是力避空洞,切割情境,化大为小,小中寓大,既立足“小我”,又彰显“大我”,以家国之情怀召唤个体之担当。
情理交融筑格局。宏大叙事的作文要言之成理,述之以情,情理交融。宏大叙事命题虽容易走向“一元价值论”,但思辨性不容忽视。诠释与渗析,溯因与辨伪,都需要合乎理性的思维支架。同样,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文,只会让人觉得面目可憎。真诚深刻的思考远比华丽的辞藻更重要。当你真正对你所写的主题有思考和触动时,你的文字自然会有力量。所以,考生须力求以理为准绳、以情为依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的文章境界和格局自然不同。
有我之境凸个性。宏大叙事的作文缺乏个性化的表达,是因为没有“我”的存在,没有融入“我”的情感。如何避免“千人一面”,力求“我是唯一”呢?有时候,作文有情境、有对象、有任务,预设了写作者的身份。因此,要找准任务角色下“我”的存在,认清情境交际中“我”的身份,在文字中刻进“我”,从灵魂上融入“我”。在此基础上凸显个性,写出“我”的佳作,彰显“我”的精彩。
言之有文行自迩。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杜甫亦宣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学性是作文重要的题中之义,缺乏文学性的表达如同嚼蜡,寡然无味,而文采斐然的佳作会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要做到作文如龙凤绘藻,虎豹炳蔚,非得内外兼修,长期积累磨炼。
其实,这类文章,最忌空泛议论、假大空的话;最忌素材堆砌,罗列屈原、岳飞、袁隆平之类的事例,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最忌脱离“我”的视角,通篇都在写“他们”,唯独没有“我”的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只有宏大,没有叙事;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真正厉害的文章,往往遵循一个黄金法则:用具体的个人故事折射时代的宏大主题。因为你要做的不是描绘整个时代,而是成为一面棱镜,通过你独特的折射,让老师看到时代的七彩光芒。
道浅则技弱,道深则技强。作文的训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我们坚守内功的修炼,不断参悟作文的本质与真谛,不被眼花缭乱的招式所迷惑,终究能练就属于自己的“九阳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