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响新学期的号角,幼儿园小班孩子们带着懵懂与好奇,解锁人生的新角色。这是孩子从家庭港湾驶向社会海洋的重要蝶变,也是从高度依赖迈向初步独立的关键一步。伴随着成长的喜悦,分离焦虑等问题也悄然而至。为帮助新小班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本期《你问我答》邀请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汉阳区钟家村幼儿园副园长余艺为家长和孩子支招。
————————
新小班幼儿入园初期,由于生活环境、作息规律、照料者的变化,容易出现一系列适应问题,家长无需过度紧张,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提前了解才能更好应对。
分离焦虑是最普遍的“入园第一关”。通常表现为孩子入园时哭闹不止、紧抓家长不放,甚至出现拒绝进食、午睡、反复询问“妈妈什么时候来接”等情况;部分孩子还可能在晚上回家后情绪波动大,如黏人、发脾气。这是因为幼儿正处于“依恋期”,幼儿园的陌生环境打破了他们熟悉的安全感,与家长分离产生恐惧。
有些孩子可能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不适应,需要完成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比如,孩子不会自己吃饭、穿衣、如厕,不敢主动向老师求助,导致午餐吃不饱、午睡穿脱衣服慢,甚至出现尿裤子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家庭中,孩子缺乏自主尝试的机会,进入集体生活后,难以快速跟上幼儿园的生活节奏。
还有可能出现社交适应困难,融入集体需要时间。有的孩子不敢主动和同伴玩耍,要么独自坐在角落,要么因争抢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甚至拒绝参与幼儿园的集体活动。这是因为多数幼儿此前缺乏与同龄伙伴长期相处的经验,不懂得分享、合作的社交规则,需要时间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
入园后,家长难免会有各种“担心”,针对家长最关注的3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问题一: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吃不好怎么办?
提前沟通,告知细节。入园前,主动和班主任沟通孩子的饮食偏好(如不吃辣、对海鲜过敏)、进食习惯(如需要提醒吃饭、吃得慢),让老师得以针对性地关注。
不追问,不对比。放学接孩子时,避免反复问“今天吃了什么”“吃了多少”“有没有吃饱”,过度关注会让孩子觉得“吃饭是让家长担心的事”;也不要和其他家长对比孩子的食量,每个孩子的胃口不同,只要孩子精神状态好、没有出现饿肚子哭闹的情况,就无需担心。
观察身体信号。回家后,若孩子主动要零食、晚餐吃得比平时多,可能是在幼儿园没吃饱,可适当补充水果、酸奶等健康零食;若孩子连续几天回家后食欲不佳,可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的进食情况。
问题二: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受委屈怎么办?
教孩子“主动表达”。入园前,教孩子简单的自我保护语言,如“不要抢我的玩具”“我不喜欢这样”,若遇到问题,鼓励孩子主动告诉老师,比如“老师,他抢我的积木”。
理性沟通,不“先入为主”。若孩子回家说“谁谁谁打我了”,先冷静询问细节,比如“他是怎么打你的?当时在做什么?”避免直接说“他怎么能欺负你”“明天妈妈去找他”。多数情况下,幼儿间的“冲突”是无意的,如玩游戏时不小心碰到,家长过度紧张会放大矛盾。
及时联系老师,了解全貌。若孩子多次提到同一问题,或出现身体伤痕,可私信班主任,客观描述孩子的说法,请求老师观察班级情况,了解冲突的原因,并共同制定解决办法,比如老师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学习分享等。
问题三:孩子每天哭闹,要不要先暂停入园?
判断“哭闹类型”。若孩子只是入园时哭闹,进教室后能很快平静下来,参与老师组织的活动,说明是正常的分离焦虑,无需暂停入园;若孩子全天哭闹,拒绝进食、午睡,甚至出现身体不适(如发烧、呕吐),可和老师沟通,暂时缩短入园时间,逐步延长适应期。
“温和坚定”地告别。送孩子入园时,不要偷偷溜走(会让孩子更恐惧),也不要长时间停留(会加剧孩子的依赖)。正确的做法是:拥抱孩子,说 “妈妈下午放学就来接你,你在幼儿园好好玩”,然后坚定地转身离开,相信老师会安抚好孩子。
给予“积极反馈”。放学接孩子时,先表扬孩子的进步,比如“今天你进教室没有哭很久,真棒!”再和孩子聊幼儿园的开心事,比如“今天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呀?”让孩子逐渐把“入园”和“快乐”联系起来。
分离是必要的成长,孩子们只有通过离开家去幼儿园,才能收获更高等级的安全感,才会真正开始学会独立,才能逐渐从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即使国庆、新年假期后出现反复,也请温柔坚持。每一次勇敢的分离,都在为孩子铺就更坚韧的成长底色。
(长江日报记者杨幸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