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春秋楚史》出版座谈会在汉举行,与会专家评价——

集楚史研究之大成,堪称“楚史巨制”

    座谈会现场。

    马波 摄

    《春秋楚史》

    程涛平 著

    武汉出版社

    9月21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春秋楚史》出版座谈会在武汉中心书城举行。十余位深耕楚史与楚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该书的出版背景、成书历程、学术突破及文化价值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楚学研究纵深发展、传承荆楚文脉凝聚共识。

    ■ “武汉城区的发展最早是从汉阳开始”

    《春秋楚史》是程涛平耗时数十年构建的《楚国通史》宏大系列的第二部,上承已出版的《先楚史》,下接即将完稿的《战国楚史》,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四册、逾两百万言,全面重现了春秋时期楚国近300年的历史图景——从政治制度的演变、思想文化的流变,到社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形态的发展,均作出考证与阐释。

    “春秋时代是一个创造出繁荣经济与文化的辉煌时代,也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学术大师辈出的时代。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处于春秋时期政治发展变迁的中心地位。”程涛平介绍,《春秋楚史》写作的艰难,高于142万字的《先楚史》,主要是楚国在春秋时期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追求楚史“集大成”,必须沙里淘金,择善而从,最终出版200万字。

    翻开书页,仿佛穿越至春秋时期的楚国,在字里行间感受楚文化的深邃内涵,领略楚地历史的雄浑与浪漫,也能从书中发现武汉的文脉之源。

    书中透露,楚庄王十六年,楚庄王在长江与汉水的汇流处建立夏州,就是今天湖北省武汉市的汉阳。见于《左传》宣公十一年记楚“乡取一之人以归,谓之夏州”,是指楚国在陈国抽取一个“乡”的人口到夏州定居,成为楚国的居民。程涛平认为,时为公元前598年,应该是武汉市城区形成的最早文献记载,距今有长达2600余年的历史。“这条记载表明,武汉市城区的发展最早是从汉阳开始,武汉市的第一批居民是从陈国的国都、今河南周口淮阳一带迁徙过来的陈国人口。夏州到战国时期已经相当繁荣。”

    谈到楚国礼乐文化时,程涛平认为,楚人在后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深受中原文化的熏染,说雅言,书夏文,用中原礼法,参与东周中原各国的政治、军事角逐。“当然楚文化又有其自身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如楚人崇风尊火,尚赤,尚东,尚左,崇巫,忠君,等等,都自成一体,显示着楚人由夷而至非夷非夏(亦夷亦夏),最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的文化特色。”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都是被楚人推翻的”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春秋楚史》的学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集楚史研究之大成。作为一部着眼于春秋时期楚国史的著作,本书具有以下亮点:第一,遵循文献年代框架,还原历史本真。书中大量引用先秦历史文献,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梳理春秋时期楚国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融汇出土文献成果,突破研究边界。书中系统整合清华简、上博简、郭店楚简等重要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与传世古籍相互印证、彼此补正,为还原春秋时期楚国历史细节提供了全新视角。第三,兼顾历史完整性与评价客观性。在完整叙述春秋时期楚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作者对每位楚王的执政举措、历史功过作出客观评价。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敏认为,本书的出版体现了程涛平“求全、求简、求深、求通、求新、求文采”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对楚国史整体的学术研究非常有帮助和启发。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杨华指出,春秋时期楚人另外建立了一套文化系统,并自尊为王,但是又主动地实现华夏化或者去“蛮夷”化的过程,为后来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汇合,以及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史不可回避的历史大事;楚文化史的面向很多,相关工作仍然不够充分,而且随着考古发掘的资料越来越多,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更新,《春秋楚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别开生面,对于梳理楚国的历史脉络,比较中国文化的南北异同,大有裨益。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公文认为本书的特色是充分利用了考古挖掘资料,尤其重视运用金文和简牍文献。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概括了本书的三个特点:一是博采众长,自成体系;二是不从人云,自创新说;三是纵横展开,史事结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学系主任、楚学研究所所长宋亦箫称赞本书重视考古实物材料的运用,有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三者优点熔为一炉的融合之效。

    江汉大学原副校长涂文学说:“我读《春秋楚史》,感受到了楚国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为最早实现县制的国家,楚国在中国由先秦邑制城市向秦汉郡县城市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开拓之功。楚史研究的现实价值在于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楚国这个曾经的历史巨人,虽然国家实体灭亡了,但却在文化与精神上完成了对胜利者的‘反向征服’,并将其独特的基因深深植入中华文明尤其是武汉城市文化的灵魂深处,从而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永生。楚人尚武、阳刚、雄蛮的英雄主义与崇凤、尊巫、阴柔的浪漫主义,看起来水火不容,却又融合得天衣无缝,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亡清必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都是被楚人推翻的,这是历史和文化的神秘所在。”他评价说,《春秋楚史》内容上通专结合,体例上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堪称“楚史巨制”。

    (长江日报记者叶飞艳 通讯员蔡文华 曾思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