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技术与人·

“赛博格”与“数字永生”不是一回事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有《智能革命后的世界》。

    □ 刘永谋

    很多人相信人类再造技术迟早会出现。比如装上可以从水中吸收氧气的机器腮,智人就能变成水陆两栖动物。在科幻电影《未来水世界》中,这样的变化是由自然选择完成的,但人类再造技术可以采用新科技方法,在很短的时间中完成这样有意的选择过程。《三体》里的三体人进化出能脱水的肉身,以度过严酷的乱纪元,然后在恒纪元泡水恢复。我们相信,人类再造技术能帮助智人实现适应更严酷生存环境的目标。

    地球上有一些物种,如非洲肺鱼可以度过缺水的漫长旱季。以水熊虫为例,它对严酷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它能缩成圆筒状自动脱水,脱水后能在150℃和零下200℃的环境中存活。常温下给予水分便能恢复。有证据表明:水熊虫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也可以脱水存活10天之久。如何向水熊虫学习生存技能呢?即智人“赛博格化”。“赛博格”概念最早由美国国家航天局的高级工程师提出,针对的就是人体如何适应外太空严酷生存环境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并强化宇航员的身体,使之成为“赛博格”——这个词是“控制论(cybernetic)”和“有机体(organism)”的组合。不过,今日的“赛博格化”不再仅仅针对外太空使用,而是泛指智人肉身经过新科技改造之后新生的“后人类”。

    简单地说,赛博格是人类与机器,尤其是智能机器的结合体。智人与智能机器的结合可以分为身体器官、组织与机器的结合(如已经开始商用的机器外骨骼)、大脑意识与机器的结合(如近年被热炒的脑机接口技术),相比较而言,后者更为困难,因为智人的意识太过复杂,迄今为止,我们了解的相关知识还非常有限。在现实中,“复制大脑”技术不仅根本还不存在,而且连一点儿影子都没有。

    如今在尝试的数字永生技术走的不是“复制大脑”路线,而是克隆路线,与商家广泛使用的数字画像原理基本上一样。

    我们天天在网上买东西,买什么、怎么买的、用什么App、出了问题怎么处理的……这些信息都被商家利用来分析你的购买行为,然后将你的购买行为分解成一些参数,为你“画像”,比如你是一个电饭煲只买得起价格100元以下的“砍一刀迷”,之后,平台就能有的放矢地给你“投喂”广告。

    “克隆”不光是分析你的购买行为,更主要的是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扒取”你说过的话,加上分析你电脑里所有的资料:上传过的照片、看过的书、写过的东西、浏览过的网站……通过分析你在元宇宙留下的所有数字痕迹,解读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用程序模拟你说话和社交,好像“复制”了你的意识一样。在你死后,你的“思维克隆人”还活着,可以继续和你的儿孙“说话”。

    无形的精神财富都可以数字化,在虚拟世界中传承,但有形的物质文明是不能完全电子化的。比如,元宇宙世界里的虚拟长城、虚拟呼伦贝尔大草原和真实的场景始终有本质差别。电子生命身处元宇宙中,并不是真正在生活着,他们虽然没有了死亡的忧虑,但本质上仍然区别于会死的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