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小切口、大视野的东方情怀

——评电视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

    □ 杨宏斌

    6集电视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以下简称《微笑》),以长江流域生物链顶端的具有地理标志的长江江豚为主线,以案例、实证、口述史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国策下,长江及其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性呈现的可喜变化。“长江江豚的微笑”无疑为中国之治、环保之治、绿色发展以及生态发展贡献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生动样板。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言,“人不是存在者的中心,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者的看护者”。从自然科学维度看,人类改造自然旨在让自然更好地惠泽人类。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自然主义原则,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敬畏自然的心态对待自然,做到既顺应自然又合理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推动自然良性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面对全球现代化、智能化、数智化等工业技术不断迭代以及资本迅猛扩张,要破除“人类中心论”的观念,防止自然异化给人类带来深重困难,人类就必须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是文明之治、科学之治,也是自然之治、生态之治。纪录片《微笑》以小切口、大视野的东方情怀,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作了生动诠释。

    纪录片《微笑》从科学出发,从三个维度进行阐释:一是对自然的长江进行再认识与再定义,涵盖加快推进长江大保护,助力长江母亲河恢复生机活力,丰富繁荣长江文化,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二是对生态的长江进行再认识与再发展,强调长江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需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三是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江进行再认识与再保护,从世界性维度审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启示,尤其是长江江豚等濒危动物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长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微笑》的这三个维度见证了中国式视域下的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对长江大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所秉持的大宇宙观、大生命观和大自然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纪录片《微笑》摄制组历时一年有余,跋涉千里,跨越鄂、湘、川、渝、赣、皖、浙、苏、沪、冀、京等十多个省市,以行进式记录长江江豚的方式,记录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发生的转折性变化,展现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这种采集面广、思辨度高、问题性强、覆盖面大的访谈性文献纪录片,一个显著特点是集政策性、科普性、文化性和故事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耐看性强。该片以“豚跃长江”“护豚往事”“万里巡护”“十年禁渔”“中国经验”“任重道远”等六个专题分别展开,围绕“化工围江”“繁育保种”“迁地保护”“退养退捕”“十年禁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一江碧水、留住江豚微笑”等关键词和“金句”,从历史和现实维度出发,凭借敏锐的思想发现、扎实的田野精神、生动的影像语言和朴素的口述情怀,翔实回顾了长江江豚作为“长江微笑女神”的前生今世,讲述了长江江豚因生态恶化与人类活动而遭受的生命之殇,讴歌了科学家、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们保豚护豚、育豚爱豚的感人故事,揭示了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我国在推动濒危物种拯救及栖息地保护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长江江豚等野生动物的保护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展现出了“中国奇迹”。

    可以说,长江江豚之幸既是长江之幸,也是时代之幸,更是人类之幸。长江江豚保护的成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既具有时代性的标本意义,也具有世界性的价值意义。

    纪录片《微笑》的温情叙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志愿者十年如一日关注长江江豚、营救长江江豚、成立跑团宣传爱护长江江豚,以及渔民从“捕鱼者”转变为“护鱼者”等生动故事,展现了民间力量的坚定态度与坚实行动。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绿色长江、文明长江、和谐长江的赞歌。长江文化的构建与传播也在《微笑》中得以彰显,如音乐家冯凌燕创作并演唱《初见你的微笑》,杨河、余会功等生态摄影家以影留豚,民间艺人的剪纸、篆刻、刺绣,还有成立创新工作室进行直播等,宣传“保护一江碧水、留住江豚微笑”,真正做到以艺润心铸魂,让爱豚护豚理念深入人心、内化为自觉行为,涵养生态文明新风尚。此外,我们通过《微笑》也见证了广大科研工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针对不同物种的濒危程度和致危因素完善保护措施,落实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拯救行动计划,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繁育保种,并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等,使长江江豚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的“止跌回升”。

    人类正行走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我们要立足中华文明及国家战略视野来审视长江文化和生态文明,从整体上推进“长江大保护、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只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筑牢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断提高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才能实现人与长江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发展。当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成为现实,每一个生命都将因此受益。正如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这一标题所示,“留住”既是动词,也是“期待”,更是“理念”。愿子子孙孙世代都能见到“江豚駊騀高见脊”“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的美好景象。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武汉市评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