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隽水芬芳似梅香

——读散文集《隽水叙事》

    □ 刘醒龙

    一个县级医院的护士,因爱好文学并坚持创作,且携手爱人和女儿一同写作,还合著出版散文集《年华似水心如雪》,2014年更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授予“全国书香之家”,让温馨的三口之家再添一种诗意。常言道,将真情投入文学是人生最有效的投资。这种投资不是以职场收益为目的,而是以生命品质来回报。在吴梅芳身上发生的事实便是如此,女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时保送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读研究生,现在深圳一家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爱人出版有散文诗歌集《隽水细浪》;她自己于2010年出版第二本散文集《春来春且去》后,被破例调任文联工作,如今又出版散文集《隽水叙事》,这在全省都不多见。    

    2013年4月,我第一次去崇阳,下车伊始就有两个收获。一是得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铜鼓出土于崇阳。相隔不久,我受邀担任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参评的影片中,有一部以铜鼓为主题的纪录片,在片中说,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出土于广西河池。我当场指出这是误导,中国最古老的铜鼓,是在湖北崇阳出土的商代铜鼓,河池铜鼓比崇阳铜鼓晚了几百年。当即引起一些波澜,但历史真相的说服力摆在那里,最终该纪录片还是落选了。如果不是先前到过崇阳,只怕会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二是刚刚和有关人员见面,崇阳县委主要领导就主动提出来,要加强本县的文艺工作,尽快将县文联单列出来。在随后的接触了解中,才晓得他们敢于这么做,关键在于当地有一批相当不错的文艺人才。那一次,一身清秀的吴梅芳和当地几位文友站在一起,丝毫看不出这个担子将要由她出面担当。与多数坚持在基层写作并担负文联组织工作的人一样,她既要担起一个地域文艺工作的方方面面,还要将文章写得且多且妙,实在太不容易。身为女性,其中难度又要更大一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在基层文化馆待过多年,对此中甘苦感同身受。从护士到作家,说不上是凤凰涅槃,也几乎等同于淬火重生!

    南鄂的崇阳、通城两县共有一条母亲河,系长江中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流经通城、崇阳的地段叫隽水河,流至赤壁、嘉鱼地段叫陆水河,从嘉鱼西北角陆溪口注入长江。是京剧鼻祖米应生和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的故乡,是民间长篇叙事诗《双合莲》《钟九闹漕》的发祥地,是国家级非遗“崇阳提琴戏”的流传地。这条河流淌着多少故事?这些故事给一河两岸的多少孩子们以人文启蒙,谁也数不清。

    出生在隽水河边的吴梅芳,与同样受着河流抚育的万物一样,优雅、温婉、朴素,看似弱不禁风,实际上自立而干练。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乡土是灵魂的栖息地,更是无可替代的纯净而珍贵的特殊情感,拥有这份情感的写作者,除了乡愁,再也没有文学资源匮乏的忧虑。    

    前不久,吴梅芳给我发来微信,说她的文章与我的文章曾发在同一个版面上。那是2024年11月11日的《中国艺术报》,我的文章是《铭记工人村》,她的文章是《婆婆的歌谣》,都是写记忆中最深的那些人和事。像其他女性写作者一样,吴梅芳的笔下多为亲情。《婆婆的歌谣》是一篇充满怀想气息的散文,也被收入《隽水叙事》中。文章以“歌谣”为线索,串联起婆婆的人生片段:青年时的憧憬、中年的苦难、晚年的自足,塑造了婆婆坚韧、乐观、智慧的形象。婆婆虽不识字,却是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者:崇阳长篇叙事诗《双合莲》的吟唱、农耕谚语、气象口诀、育儿童谣等,皆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延续。这些歌谣不仅能让苦累劳作的乡间充满惬意的旋律,更是凝结着祖祖辈辈在原野上生活的人们诗意的智慧。

    因各种原因我后来又去了崇阳几次,每次都能听当地人提及提琴戏,并且津津乐道地说起,省某剧团下来演出一部赫赫有名的大剧时,刚开始观看的还是人山人海,半小时后,离得不远的地方,熟悉的曲调一响,戏场上的人差不多全跑光,齐刷刷地涌去看地方小剧团的提琴戏。在《崇阳提琴戏》中,吴梅芳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准确而简洁地介绍了提琴戏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点,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提琴戏在乡村生活中的意义,描绘了提琴戏演出时极美的风俗人情画卷。

    小路是用来回家的,小河也是用来回家的。《隽水叙事》的故园风物、亲情沁芳、静观自得、行走之歌、山乡之变和民间文化人各辑共66篇文章中,吴梅芳真实自然并带有女性固有的淡淡感伤笔调写她出生、成长之地山水田园如慈母般“仁慈拙朴”,文中的字句如同父老兄弟在隽水浪涛中淘洗出来的砂晶,又像经过浣衣女子用双手在隽水涟漪中汰洗过的轻纱。这样一本书,何尝不是这小路、这小河——漫步也好,漫游也罢,都是自己的深情倾诉与表达。    

    一个有志向的作家,最重要的立意便是“为故乡立风范,为岁月留品格”。    

    吴梅芳一直在这么做,相信她能做到,并能做得很好,很经典。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