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人大代表化身“服务员”“智囊团”,深入企业一线破解发展难题,为科技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让经济发展的“引擎”持续轰鸣。
■ 精准施策,破解企业发展“痛点”
“多亏了杜代表,现在网络信号满格,我们再也不用为视频会议中断发愁了!”在江岸区多牛世界产业园,一家数字文创企业负责人感慨道。今年初,区人大代表杜安宁走访时发现,园区内30余家企业普遍面临网络信号弱的问题,影响日常运营。他第一时间对接通信运营商,反复协调施工方案,最终在1个月内完成信号覆盖升级,为企业打通了“数字通道”。
这样的高效联动,在江岸区已成常态。该区人大常委会以“人民议事厅”为纽带,推出“选单定题、研单破题、议单解题、接单答题、督单结题”五单议事机制,今年已开展政策宣讲、银企对接、营商环境调研等惠企活动35场。在浙商大厦“楼宇代表联络站”设立“楼宇服务日”,每月固定为企业“把脉问诊”,累计解决税务申报、人才招聘等问题67个,让楼宇经济“活”起来。
江汉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宜商江汉”建设,组建专业代表小组深入香港中心、越秀财富中心等重点楼宇,发放近300份营商环境调查问卷,梳理60余家企业178条诉求,形成《营商环境调研问题清单》交由区政府“挂号督办”。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代表们推动建立“企业点单、代表接单、部门办单、代表验单”闭环流程,今年已办结企业诉求105条。在万松街道与民权街道联合举办的“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代表们发挥专业优势,为江汉区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出谋划策,推动30余家企业成功入驻。
■ 科创赋能,点燃创新发展“引擎”
“人工智能+制造业”如何落地?汉阳区人大常委会给出了答案。今年以来,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走访240余名四级代表,推动百度飞桨与联东U谷达成合作,探索AI在工业场景的应用;同时设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专项基金,助力“汉阳造低空生态中心”启动建设,为科创企业搭建起资源对接的桥梁。
武昌区人大常委会深耕“代表直通车”品牌,构建“四级代表联动、专工委与专业小组联动、街街联动、辖区资源共享”的“三联一共”模式。在中南医院,代表们调研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建设区域性医疗创新中心;在开特电子车间,代表们与企业技术人员探讨芯片研发瓶颈,协调高校专家提供技术支持。今年,围绕“中碳登”全国碳金融市场、“校产城” 融合等重点领域,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为科技创新献计出力。
东西湖区人大常委会依托“中国网谷”产业优势,组织经济、法律领域代表深入达能饮料、周黑鸭等企业“上门问诊”。针对企业反映的用工难问题,代表们联动人社部门开展“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130余场;围绕“武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的金银潭商务新区”等主题开展专项调研。今年以来,已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54个,推动国有“三资”高效整合,助力“1+4+N”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 服务升级,厚植企业成长“沃土”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法律专业代表工作室”,为楼宇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在青创城,代表们针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纠纷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协助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助力园区获评“中国青年创业社区”。开发“数字人大”平台,企业通过“码上见” 即可提交诉求,代表在线响应、部门限时办理,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硚口区人大常委会跨区域设立“汉江湾数智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科技领域代表为人工智能产业园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科技创新、赋能数字建设。在恒隆广场联络站,代表们围绕消费升级开展调研,助力商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截至目前,走访企业150余次,推动30余家企业成功入驻重点楼宇和园区,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