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一老一小”服务,从矛盾纠纷调解到文化遗产保护,人大代表深入社区,倾听民声、化解民忧,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让文化传承更有力量。
■ 议事协商,破解民生“关键小事”
“以前小区道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出门全是泥,现在不仅路平了,还多了休闲广场,多亏了代表们!”江岸区四唯街道九运京汉名都小区居民王阿姨笑着说。针对该小区“老龄化+老旧型”痛点,江岸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多次实地调研,推动实施道路焕新、休闲广场升级等12项改造工程。在山海关路网红美食街,代表们通过4次“三进”调研,推动拆除违规广告牌23处、增设景观灯带500米、规整“空中蜘蛛网”线缆、铺设防油地垫,实现街区面貌的华丽转身。
这样的“微改造”,在硚口区同样生动。该区人大常委会依托11个街道人大代表接待室、114个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实现代表履职阵地全覆盖。代表们定期深入社区倾听诉求,协调解决居民活动场地不足、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房屋漏水等各类民生问题165个;聚焦老旧社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合力破解征迁难题,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暑期托管服务等活动等。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法律专业代表工作室”和“商业楼宇代表联络点”,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代表们依托“智慧洪山”办公平台开发“数字人大”应用,线上处理履职数据。通过代表活动,组织代表进社区、入门栋、察民情,常态化参与社区议事、民情恳谈,聚焦群众关心的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升级、公共服务配套等民生议题,以代表履职“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提升”。
■ 文化赋能,守护城市“精神家园”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非遗!”武昌区昙华林社区居民李女士说。今年以来,武昌区人大常委会在昙华林、户部巷等特色街区设立代表联络站,开展“代表听你说”“家门口议事厅”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代表们推动引入非遗手作、传统戏曲等文化项目,让老街区成为展示武汉文化的“窗口”。
汉阳区人大常委会则依托“知音文化旅游区”建设,组织教科文卫、城建环保专业代表小组开展联合调研,积极帮助搭建辖区代表交流平台,齐力推动文旅创新融合发展,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省人大代表韦莉作为“书信校长”,通过“民情民意联系会”收集群众意见,积极解决校园渗水问题,得到学生家长点赞。
百年老宅改造为展览馆,展示老汉口商贸历史;小区改造中融入艺术涂鸦、文化墙,老社区变身“网红打卡地”……江汉区人大常委会在“美育江汉”建设中,组织开展“共促文商旅融合发展,共建消费活力区”主题活动,做优“来汉口逛江汉”文旅IP,代表们聚焦特色资源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助推汉口历史风貌区江汉片加快建设,让文化传承融入社区日常。
■ 创新治理,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武昌区人大常委会完善“代表半月谈”机制,组织代表、社区、政府部门、群众“面对面”议事,聚焦难题共性问题,邀请各方亮问题、议办法,推动“三进”活动从“听民声、提建议”向“想办法、解民忧”转变。今年已开展活动20余次,成功解决噪音扰民、消防安全、人居环境改善等民生问题27个。
青山区人大常委会深化“青听青声”“民意零距离”品牌,各街道工委深入推进“一街一品”创建,成功打造“一线月月见”“楼栋议事会”“村落坝坝会”“建言献策卡”“小小板凳会”等特色履职品牌,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深度与精准度,推动解决雨排管改造、老年就餐、暑期托管等群众关切。代表们与选民群众面对面沟通,将心比心交流,寻求合法合理解决方案,推动矛盾在一线化解。
汉南区人大常委会打造“15分钟代表联系圈”,在13个代表接待室开展“接访、走访、约访、回访”活动。东荆十八家社区代表联络站围绕社区治理、公共服务提升等专题组织代表和居民群众开展议事会11次,对沟北小区房屋漏水改造、社区休闲广场建设、散养家禽专项治理、小区停车位规划等群众关心问题开展讨论议事,寻求共识,推动议事成果落地见效。持续举办“政情直通·民意直达”活动,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