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8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进乡村促振兴
深耕田野大地,绘就和美图景

    新洲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集中察看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

    行走在武汉的乡村田野,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人大代表们扎根乡村,推动产业升级、环境改善、文化繁荣,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 产业造血,点燃乡村“致富引擎”

    “以前种萝卜愁销路,现在有了代表帮忙,我们的‘青山萝卜’成了网红产品!”青山区崇阳村村民笑着说。青山区人大代表聚焦“青山萝卜”“建洲菜薹”等特色农产品,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针对建洲村排灌站老化问题,协调推动泵站修缮改造,保障蔬菜种植基地灌溉需求。

    黄陂区人大常委会依托杜堂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代表履职+乡村振兴”样板。在长轩岭街道,代表们围绕黄门片区农文旅融合,建议以竹园山居、塘上秘境为核心打造“农业+文旅”产业链,推动项目创造50余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汉南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现代科农园、汉南农场公司,督促园区和农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益。此外,代表们还走进区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和农村电商企业,深入了解和研究农村电商发展,提出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行业培训、品牌打造、物流体系建设等建议,促进农产品经营销售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 生态宜居,擦亮乡村“美丽底色”

    “现在村里的污水塘变成了小公园,晚上散步的人多了,心情也舒畅了!”蔡甸区张湾街道村民李大爷说。蔡甸区人大常委会纵深推进代表“聚焦支点·代表三进·荷里议事”活动,代表们聚焦农村环境整治,组织开展“清洁家园”“爱河护河”等活动,推动整治污水塘堰、维修村湾路灯,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新洲区人大常委会发挥代表作用,推动引入北大荒、安徽荃银等龙头企业,打造万亩优质稻种植示范区,推动实施“稻渔共生”生态模式,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改善了水体环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余元。在李集街道,代表们促进维修村湾路灯354盏、清理污水塘堰31个,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东西湖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农业领域代表跨街道开展“区域特色·代表面对面”活动,围绕“废弃物回收”等调研,提出20余条建议。聚力生态环境保护,代表们专题调研全区垃圾分类与固废处置工作情况,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督促区政府开展垃圾分类整治集中攻坚行动,助力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垃圾分类格局。

    ■ 乡风文明,凝聚乡村“精神力量”

    今年“五一”期间,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开业5天接待游客22万人次,带动200多位村民家门口就业,成为文旅新地标。江夏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深入调研,倾听民意,推动形成“村集体+企业+专业团队托管”模式,盘活闲置资源,融入文化元素。如今,该项目辐射周边景区。促全域旅游,是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黄陂区人大常委会组建文化旅游建设专业小组,推动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开展文旅融合发展情况调研,组织代表们深入木兰草原、锦里沟等景区,提出“民宿经济+冰雪经济”发展建议。在姚家集街道,代表们推动“五好两宜”和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让村民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实现增收。

    汉南区人大常委会聚焦“种业小镇”建设,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到现场掌实情、出良策。代表们还深入湘洪片区,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题调研,就探索乡村文旅串珠成链发展新路径、打造丰富多样农文旅业态建言献策,力促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

    ————————

    从企业车间的“纾困解难”到社区院落的“民生答卷”,从田间地头的“致富经”到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六年深耕,初心如磐。武汉人大“代表三进”活动已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实践,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