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9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昌检察:多维发力,以奋进之姿服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武昌区检察院召开“完善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修复,助力‘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9月25日,由武昌区人大常委会和武昌区检察院共同举办的“完善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修复机制,助力‘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武昌区检察院召开。这场座谈会,是武昌检察以法治力量服务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省级战略的主动作为,是该院坚持多维发力、服务大局,助力地区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实践。

    ■ “碳”路先锋,司法守护绿水青山

    在武汉奋力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浪潮中,武昌区检察院精准对标区域“全国碳市场核心区”战略定位,以检察“双碳”服务工作室为创新引擎,将绿色司法理念深度融入履职全程,探索出一条以“双碳”品牌助力支点建设的新路径。

    “过去企业觉得污染罚款是终点,现在他们也能自觉认识到,通过购买碳汇等替代性修复方式弥补生态损失,是勇担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做法。”武昌区检察院“双碳”服务工作室的检察官介绍道。这一转变,源于该院对于服务区域“全国碳市场核心区”战略的深刻理解。

    早在2023年,该院办理了武汉市首例“认购碳中和林”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近年来,该院持续探索推动行为人通过购买碳中和林、碳普惠减排量、湖北碳配额等方式进行替代性修复,以弥补受损公益。武昌区检察院还与水务部门签订了协作机制,为碳金融产品等应用于水环境修复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数字赋能,降碳减排,绿色司法装上了“智慧眼”。该院研发的“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法律监督模型”,能自动筛查尾气超标未整改车辆,已精准发现线索330余条,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监管。据悉,该模型获评省级优秀的大数据模型,正助力武昌在大气治理领域探索“以碳代偿”的新路径。

    ■ 数字地图导航社会治理

    法治宣讲精准送达

    “检察官讲的内容很接地气,分享的案例都是身边发生的故事。”在一场武昌区检察院进社区开展法治讲座后,居民们收获满满。这场精准投送的讲座,背后是武昌区检察院的“刑事犯罪数字地图”在发挥作用。

    这张特殊的“地图”,将案件数据与地理信息融合,能直观显示不同区域的犯罪类型和规律。当系统预警某社区近年轻伤害案件多发时,该院的轻伤害办案团队便主动上门,结合真实案例开展“靶向”普法,并回访已化解矛盾的当事人,巩固治理成效。

    “这就好比法治需求的‘导航系统’,让我们知道力量该往哪里使,服务更能切中要害。”办案检察官表示。从“被动受理”到依靠数据“主动研判”,数字赋能让检察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更加精准、高效,为平安武昌建设筑牢根基。

    ■ 量刑协商“五步法”

    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

    在刑事诉讼中,如何让量刑协商这一重要环节更加规范透明,提升司法公信力?武昌区检察院推行的“五步工作法”和《量刑协商确认表》给出了答案。

    “这份表格把量刑起点、基准刑、增减因素和最终建议列得明明白白,每一步都有依据,我们律师能充分参与讨论,当事人也看得懂、心里踏实。”一位参与过协商的律师如此评价。“五步工作法”确保了检察官与律师有充足时间就量刑进行面对面沟通,协商过程可录音录像,充分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司法效率,更深化了矛盾化解。在办理一起多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时,检察官通过与辩护律师的充分沟通、释法说理,促使最初拒不认罪的犯罪嫌疑人转变态度。最终全案三人均认罪悔罪、退赃退赔,法院采纳了缓刑量刑建议,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从“双碳”领域的先行先试,到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再到量刑协商的实质化推进,武昌区检察院的各项探索实践,看似领域不同,实则目标一致,那就是通过高质效办案履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检察工作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彰显时代价值。”武昌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法治新需求,以更实的举措、更新的作为,为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注入更加强劲的检察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