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被动接收走向主动建构:

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升维

    张雅慧。

    名师名片:张雅慧,武汉市东湖中学物理教师、物理教研组长,武昌区优秀青年教师,曾获湖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一等奖,湖北省微课比赛二等奖,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程启明名师工作室成员。

    ————————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物理课上听得懂,课后做题却无从下手。这背后的根源,在于学习模式仍停留在“被动接收”的层面——被动地听讲、抄录笔记、记忆公式,却未曾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高中物理的思维陡坡,恰恰要求我们完成一次根本性的转变: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

    ■ 实验探究:建构物理直觉

    物理规律的探索不应局限于实验室。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主动验证并深化课堂所学的理论。学习平抛运动时,我们可以用饮料瓶开孔喷出的水柱来直观展示其轨迹。在验证了胡克定律后,可以进一步追问:若将两根相同的橡皮筋并联或串联,其等效劲度系数会如何变化? 用尺子和已知重量的钥匙亲手测试,你的发现将远比记住一个公式更为深刻。

    ■ 高效听讲:建构思维的起点

    许多学生认为“听懂了”就是学习的终点,殊不知,被动的听懂如同观看别人搭建好的积木,自己并未掌握搭建的能力。主动的听讲,是建构行为的第一步。它要求:

    带着预判听:在老师讲解例题前,先快速审题,形成自己的初步分析思路。带着自己的“草案”去听老师的“蓝图”,才能明晰差距,抓住关键。

    带着逻辑听:不只记结论,更要听老师是如何引入概念、分析条件并串联起整个逻辑链的。你的目标不是复制答案,而是理解并吸收这种思考路径。同时可以大胆质疑,带着问题听课。

    ■ 笔记重构:编织个人知识网络

    课堂笔记,绝不是板书的复刻,而应是个人理解的初稿。我常对学生说,不要急着照抄黑板,关键是先理解。我的做法是,在讲解后,会留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回顾片刻,然后凭自己的理解,在笔记本上重新推导一遍公式,或独立复现一遍解题过程。完成这一步后,再与板书对照。课后,更要养成合上书本,以核心概念为线索重新梳理课堂内容的习惯。这个过程,正是将老师的知识体系,沉淀为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独立作业:在实战中完成主动建构

    独立完成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物理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动笔前,可先回顾课堂笔记,梳理本章的物理概念与典型模型;但在开始解题时,务必合上笔记,远离搜题软件与参考答案。唯有依靠自身的思考分析题意,严格遵循“审题→画图→建模→选规律→列式求解”的完整流程,才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点真正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难题的过程或许充满挑战,但正是这种不依赖外力的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推动你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 错题精析:修复思维误区

    作业之后的错题整理至关重要。人的思维具有惯性,初次出错的思路若不加以干预,下次很可能重复犯错。因此,必须通过错题本进行“有意避免”。然而,若只是机械地抄录题目和答案,这依然停留在被动接收的层面,未能实现主动建构。也有同学因感觉费时费力而中途放弃,这往往源于一个误解:整理错题并非要完整誊写题目和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识别并彻底纠正自己的思维误区。

    为此,建议采用“要点式”记录法,聚焦于三个关键:首先,记下关键题干,即提炼出导致困惑的核心条件;其次,厘清思维误区,写下“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想”;最后,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正确的思路核心与易错点。

    ■ 讲授输出:物理学习的高阶建构

    检验物理知识是否真正掌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尝试做一名“小老师”,将解题思路完整清晰地讲述出来。“听众”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也可以是家长,甚至讲给自己听也是可以的。正如“听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所言,讲授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深度重构与逻辑的自我审视。这一方法在物理学习中尤为有效,因为它能够——

    暴露思维盲区。物理规律依赖严谨的逻辑链条,任何模糊或跳跃的环节在讲述中都无处遁形。

    强化模型建构。为了让他人理解,你必须将题目中的具体情境抽象为清晰的物理模型,并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进行描述。

    深化概念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物理概念的深层含义,才能流畅地阐释其内在逻辑。

    高中物理考察的不是你记住了多少公式,而是你能否运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主动地为未知问题构建解决方案。亲手推导一遍公式,胜过死记十遍;独立完成一次物理建模,强过翻看十次答案;清晰讲授一道难题,才是真正掌握的标志。当你开始在生活中探究,在听讲中预判,在笔记中重构,在作业中独立,在错题中反思,在讲授中升华,你便已走上了物理学习的主动建构之路,实现了思维的真正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