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善用“微光法” 助力孩子阳光成长

    “孩子总缩在教室最后一排,课上读到‘父亲’相关课文就低头,画的花仙子也没了往日鲜亮……”看着五(1)班学生小美(化名)的状态,班主任满心牵挂。小美爸爸是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996”是工作常态,多次爽约亲子活动。随着青春期来临,孩子愈发沉默。面对父亲长期缺位导致的“情感饥饿”与青春期困惑引发的自我封闭,家长该怎么做?本期《你问我答》邀请武汉市梅苑学校小学部李洁老师介绍用“微光法”,打开孩子心门、搭建亲子沟通桥梁。

    ■ “拾光寻趣”:

    以画作传心意,唤醒家长认知

    美术课上,李洁发现小美画的花仙子左手边留着空白,轻声询问得知,小美想画爸爸牵着花仙子,却因爸爸工作忙未能如愿。李洁引导她:“爸爸得先拼好工作‘零件’,你可以把想跟他说的话画在空白里。”放学后,李老师将画作发给小美爸爸,并附言:“这是孩子的‘邀请函’,每天十分钟‘专属时间’对她来说就是宝藏。”小美爸爸看到画作,想起女儿过往的委屈,才意识到自己一心“为孩子奋斗”,却忽略了孩子最渴望的陪伴。

    此方法运用儿童美育心理学,从画作细节捕捉孩子未直言的情感需求,避免直白追问带来的心理压力,以作品为“情感载体”传递心意,既保护孩子敏感心思,又比直接说教更易让家长接受。

    ■ “喻语润心”:

    借绿植说支撑,提供低门槛沟通方案

    教室角落的绿萝,是小美生日时爸爸陪她买的。李洁指着绿萝对小美说:“你就像这绿萝,妈妈是滋养你的土壤,爸爸就是支撑你的花架。你身上的小变化跟他说,他会告诉你‘这是长大的骄傲’。”得知小美担心爸爸嫌自己麻烦,李洁教她提出“十分钟聊天约定”。周末,小美抱着绿萝找爸爸:“你能不能当我的‘花架’,每天听我说十分钟话?”爸爸当即放下电脑抱住她,承诺每天睡前都是她的专属时间。之后父女俩还一起给绿萝换了新花架,小美贴上便签:“爸爸的花架最结实。”

    该方式选取与孩子有情感联结的事物,将抽象的“家长支撑”具象化,帮孩子理解父亲角色意义。同时针对“不敢沟通”的困境,提供低门槛互动方案,降低孩子沟通心理负担,并通过持续关注强化其沟通信心。

    ■ “细语传温”:

    从作文挖需求,用文字搭沟通桥

    小美在《我的心愿》作文中写道:“想让爸爸陪我画花仙子,别只说‘有事问妈妈’。”李洁在评语中肯定:“你的心愿里藏着对爸爸的信任,对现在的你来说,爸爸的倾听比任何礼物都珍贵。”她还将作文拍给小美爸爸,附言:“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特别渴望你的认可,很多时候,你的一句话比妈妈十句安慰更有力量。”当晚,小美爸爸就陪女儿查资料,小美也说出藏了许久的困惑。之后,李洁挑选《青春期女孩的小秘密》,在扉页夹上画着父女牵手的纸条:“爸爸的‘大口袋’,能装下你所有的小秘密。”后来小美告诉李老师,爸爸读这本书时还特意抄了笔记。

    此方法从作业文字中挖掘孩子深层情感需求,用评语让孩子感受到心思被看见,结合专业解读帮家长精准读懂孩子内心,再通过推荐亲子书籍创造共同话题,推动亲子沟通走向深入。

    ■ “共情织网”:

    以自身经历引共鸣,化解亲子认知差

    “我的家庭小故事”主题班会上,李洁分享:“我小时候,爸爸总在外地出差,我也曾抱怨他不陪我,直到看到他满是茧子的手还攥着给我买的糖果,才明白他的忙碌是在偷偷为我攒‘幸福’。”接着她看向同学们:“爸爸的爱常藏在忙碌里,就像小美爸爸加班,也是想给小美买喜欢的画笔。”学生小雨举手分享:“我爸爸加班时,会给我写便利贴,告诉我他今天做了什么!”李洁回应:“爸爸的爱有很多样子,有的是陪伴,有的是便利贴,有的是努力工作,但这些爱都一样珍贵。” 

    听到这儿,小美小声说:“爸爸现在每天都会给我写睡前纸条,还会陪我浇绿萝。”李洁立刻鼓掌,并引导孩子意识到亲子关系改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该方式以教师自身经历引发孩子情感共鸣,替代生硬说教,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分享多元亲子陪伴方式,帮孩子拓宽对“父爱形式”的理解,减少对“完美陪伴”的执念。

    ■ “约定筑暖”:

    用心愿笔记本固陪伴,变碎片时间为“亲子时光”

    班会结束后,李洁给小美送了“心愿笔记本”:“你可以把想跟爸爸一起做的事写在里面,让爸爸当你的‘心愿合伙人’。” 

    有次加班到很晚,回家时爸爸将小美喜欢的彩虹彩铅放在她书包里,并附纸条:“周末咱们一起补画花仙子。”如今的小美,不再是缩在教室角落的“含羞草”,课堂上主动举手,课间能和同学开心聊天,画里的花仙子身边,多了个牵着她手的爸爸。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如同 “定海神针”:陪伴给孩子安全感,倾听帮孩子化解困惑,认可能让孩子增强自信。很多时候,父亲不是“不想陪”,而是忘了“怎么陪”;孩子不是“不理解”,而是需要“被看见”。李洁的五缕“微光”,不仅让小美从角落走向阳光,更揭示教育真谛:面对家长缺位家庭的孩子,教师无需急于说教,而要以细腻观察读懂需求,用专业方法搭建亲子沟通桥梁,让孩子心思被“看见”,让家长清楚自身责任,最终让亲子在理解与包容中,把“缺席的时光”补成“温暖的日常”。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