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车谷产业生态合作大会在武汉举行。活动现场,共有3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校地合作、校企联动、招商引资与科研转化等多个方面。
武汉理工大学分别与武汉经开区、广西汽车集团、北京理想汽车、中国移动湖北公司等单位签署了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此外,现场集中签约了11个招商项目和14个科研项目,总投资额超过60亿元。
武汉军山科投集团副总经济师、军山投发公司主要负责人王明明介绍,本次签约的招商项目包括新能源汽车超大型一体化轻量化结构件研发及生产基地、离子能源武汉总部基地、中成汽车低速无人车运力共享平台、津宇新能源PTC加热器生产基地等,总投资额超51亿元。这些项目聚焦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校地协同+基金赋能+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合作模式。
其中,新能源汽车超大型一体化轻量化结构件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项目一期预计年产汽车轻量化部件20万件,二期计划新建四条产线,实现年总产能60万件,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后地板总成、电池壳体等超大型结构件。据介绍,基地一期规划的16000吨压铸机为全球最大吨位,其工作原理相当于在模具表面施加超过20万成年人的重量。
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吴晓飞表示,传统车身由数百个零件焊接而成,制造流程长、焊接点多、刚度不足。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后,可将底盘结构件整合为三个大型压铸件,大幅减少零件数量和焊接点,有助于提升整车轻量化水平和驾驶体验,也将带动高端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上下游企业向轻量化方向转型。
当天签约的中成汽车低速无人车运力共享平台项目,是武汉经开区首个落地的低速无人项目,可实现无人车与仓储系统、配送站点的无缝对接。据悉,该项目将率先在军山新城开展示范运营,市民未来有望体验到低速无人车带来的高效、便捷配送服务。预计未来3年,该平台无人车规模将达到100辆,覆盖武汉全市。
在科研合作方面,氢能“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项目是产学研合作的代表项目之一。该项目由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筹划,旨在推动中国氢能技术走向国际,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拓展更多氢能应用场景。
作为武汉理工大学校友,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明星毕业后一直扎根武汉,致力于科技创新与实业发展。2018年,他在武汉经开区联合创办武汉理工氢电,专注于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膜电极的自主研发与国产化。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全球膜电极产品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田明星表示,武汉近期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氢能应用试点名单”,对全市氢能企业是一大利好。他介绍,作为武汉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武汉经开区已集聚全市约八成氢能相关企业,产业链完整、协同效应显著,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大军山科技创新园及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正加快建设22平方公里环大学创新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产业军山、科创军山、双智军山、国际军山、文化军山”,努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硬科技创新高地。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胡杰表示,学校与武汉经开区将继续深化合作,全力推进军山校区二期、三期建设。他指出,武汉理工大学在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相关学科领域优势突出,而武汉经开区作为全国知名的“中国车谷”和汽车产业重镇,双方合作堪称一场产业与学科的“双向奔赴”。此次生态合作大会超越了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旨在通过共建共享高能级实验室与科研平台,精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实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王双双 蒋秋雨)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