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张衡 通讯员王佩玺 吴明韵)继今年5月获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后,武汉航空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航院)再传好消息,由武航院组建的湖北省航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蔡甸文岭生活城核心区域的武航院大楼拔地而起,内部装修正在进行。临时办公点内,武航院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进行科技对接工作。
“武航院以服务大飞机国产化战略和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为目标,聚焦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金属材料、信息与功能材料及其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专业权威、特色鲜明、开放合作的航空新材料科技产品集成转化平台,打通航空新材料科技成果到大飞机制造应用‘最后一公里’。”该研究院负责人介绍,武航院已成立包括傅正义院士等23位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不仅为武航院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重要举措等提供决策咨询,还为航空新材料科技成果应用到大飞机制造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该负责人说。
当前,12个重点项目正在武航院进行转化落地,20余个储备项目接受武航院跟踪推进。项目中既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项目,也有航宇嘉泰、百思通科技等企业产学研项目。
一批创新种子也正在萌芽。不久前在武航院注册的武汉市露桐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原为常温常压态密度检测仪项目组,目前正计划落户武航院旁的武汉航空新材料产业园。
“长期以来,主流的态密度测试技术依赖极低温、高真空等极端实验条件,导致仪器设备造价高昂,检测效率低下。”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研发的态密度检测仪可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态密度的精准检测,成本大幅降低,可用于晶体管、忆阻器等集成电路器件、多晶材料测试,设备已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
在武航院注册的星途复合材料公司诞生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项目。星途复合材料公司总经理郭宁说,在项目组技术支撑下,将进行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技术市场化转化,相关技术也可以向低空经济、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辐射。
本版统筹:彭仲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