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激活阅读生命力

从“四以”策略到素养生长

    彭学锋

    名师名片:彭学锋,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高级教师,江岸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武汉市百优班主任,武汉市印象教师,江岸区首席班主任。

    ————————

    阅读,作为学生触摸世界、涵养心灵、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助力学生奔赴幸福、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力量,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石。新课标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从“阅读文字”走向“深度理解”“主动探究”,是语文教师的核心课题。

    ■ 以趣动情:在情境体验中唤醒阅读情感

    以趣为引、以情为基,让阅读教学实现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通过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在趣味氛围中主动探索,在求知过程中感受乐趣,达成教与学、情与知的深度融合。

    教学《乡下人家》时,考虑到城市学生对乡村生活的陌生感,我创设“乡村导游”情境:先播放乡村生活短视频,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象;再请“小导游”结合视频介绍乡村场景。学生在视觉冲击下仿佛置身悠闲的乡村,满脸向往时,顺势导入:“今天我们随作者走进他童年的乡村,感受那份怀念的美好。”话音未落,学生便已主动开启阅读之旅。

    提升情境阅读体验,我校一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读书活动。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低年级开展“我爱讲故事”阅读活动,学生绘声绘色地表演讲故事,培养了阅读兴趣;中年级开展“朗读者”阅读活动,感悟阅读情感;高年级开展辩论赛,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阅读思辨性。

    ■ 以疑促思:在探究中融合AI赋能提升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教学中的“质疑”引导。在AI技术赋能的背景下,我借助智能工具搭建“质疑—探究—解决”的思维进阶平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以思维为核心、以疑问为抓手,引导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AI工具的协同应用,培养思辨能力,让阅读成为思维生长的土壤。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同时利用AI问答工具,比如“问题生成”功能,为学生提供质疑方向的启发。输入“《蟋蟀的住宅》可从哪些角度提出有深度的问题”,AI会帮助学生生成“蟋蟀的建筑技艺体现了怎样的生存智慧?”“作者为何用‘住宅’而非‘巢穴’形容蟋蟀的居所?”等思辨性问题,将课堂主动权交还学生的同时,借助AI拓宽思维边界,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我则以倾听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及时给予鼓励与帮助——生生合作时,学生借助AI知识检索工具验证观点;独立学习时,AI思维导图工具辅助梳理思路;师生互动时,平等交流、教学相长。这种“AI+自主学习”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思维能力。

    ■ 以序定法:在课内课外联动中深化阅读理解

    阅读教学需依据文本内容与设计合理安排流程,让教学条理清晰,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将课内阅读的“序”与课外阅读的“广”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内梳理逻辑、在课外拓展延伸,能让课本知识从“单一文本”走向“立体认知”,进一步提升阅读有效性。

    教学《草船借箭》时,我采用“结果切入”的变序教学:以周瑜的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为起点,引导学生在课内探究“周瑜感叹的起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具体体现”,梳理出“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的核心逻辑。课后,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舌战群儒”“空城计”等章节,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些故事中诸葛亮的智慧表现——如“空城计”中他如何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心理化解危机,与“草船借箭”中对曹操性格的把握形成呼应。

    这种课内梳理逻辑、课外拓展案例的联动模式,让学生学会用“同类事件对比”的思维理解人物,实现从“读懂一篇课文”到“读懂一类人物”的跨越,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均得到提升。

    ■ 以读共鸣:在多元跨界中丰富个体感悟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方法,而跨学科的融合能让朗读从“声音传递”升华为“多维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朗读与音乐、科学、美术、戏剧等学科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在声韵、实验、创作与表演中走进文本,让阅读体验从单一的语言感知拓展为多领域的素养生长。

    教学《天窗》时,因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我通过“跨学科朗读+创作”活动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音乐融合:用舒缓的弦乐配“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让音乐烘托情感氛围;科学延伸:结合科学课“天气与生活”知识,讨论“夏天阵雨时,为什么大人不让孩子出门?”“天窗的玻璃材质在雨天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科学认知中理解文本场景的合理性;美术创作:朗读后,让学生画“我心中的天窗”,将文中“掠过的黑影”“闪烁的星子”转化为画面,再结合画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种跨学科的朗读设计,让学生从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等多个维度理解文本,不仅丰富了个性化阅读体验,更培养了知识整合与综合表达的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注入多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