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美育不等于美术

    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教我们画花:要数清花瓣,找准明暗。那是美术。

    现在我们说美育,是让你在某个疲惫的傍晚,突然停下脚步,为一株从墙缝里钻出的野花而动容。你并不想画它,却在与它的对视中,感受到了生命本身的倔强与美。

    从学习再现美的技术,到培育发现美的生命态度,这是从“术”到“育”的升华。

    我们总在讨论AI会取代哪些工作,同时也会思考:什么能力是AI无法拥有的?共情力、审美判断力、价值抉择力……这些正是美育深耕的沃土。当AI能迅速生成媲美专业画家的作品,我们明白,美育的真谛不是培养画匠,而是培育有独特视角、能感受世界微妙、能进行价值判断的完整的人。就像本期《读+》专访的杜卫教授强调的,美育是“培养整体人格的教育”,美育的“超功利性”,是对抗这个过度理性化时代的解药。我们要靠美育守护人类的精神花园——那里有无法被数据化的情感,有超越逻辑的直觉,有不问得失的沉醉。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眼看手机,用语音助手安排日程,我们的思维已经与算法交织。但我们依然会为一场真实的雪而欢呼,为亲手种的花发芽而雀跃。我们也许像“半机械人”,是美育让我们的灵魂保持野生。

    智能时代,美育比以往更重要,它让我们在数字洪流中保持心灵的敏感与丰盈。毕竟,当越来越多技术被AI代劳,那颗会感动、懂判断、敢创造的心灵,才是我们最宝贵的人性证明。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