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以往需要动手的工作
未来只用动动嘴

    □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 吕依铭 喻星星 王琳 

    作为武汉全面铺开“人工智能+”棋局的首步落子,《推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会给武汉智造带来怎样的转变?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市民、企业、专家,分析解读未来场景。

    ■ “人工智能+”覆盖武汉五大优势产业

    “在我的想象中,未来的制造业岗位是这样的——每个操作人员都配有一个人工智能体,它具备视觉识别、工艺推荐、机床控制、图纸分析、智能仿真等功能,操作人员可以和人工智能体对话,调用不同的程序接口,自动完成操作。以往需要人工动手的工作,未来可能只需和人工智能体说一声,它就会自动帮我们完成。就算是普通工人,也能做到以往高级技术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效率大幅提高,生产工作也更加轻松人性化。”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软件工程师许天睿告诉记者,未来,人工智能在工厂里全流程应用后,工人可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一些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许天睿介绍,他在华工科技负责的人工智能项目,就能让视觉系统“看一眼”工件,机器就能自动完成加工路径规划。“武汉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制造,每个环节都更有确定性,能让制造体系更具韧性。”许天睿说,这种技术赋能的强大生产力,或许是老一辈工程师没体验过的。  

    “观察此次方案提到的人工智能率先赋能的重点行业,覆盖武汉五大优势产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操玲姣表示,人工智能在武汉重点产业领域的价值尤为突出:在新药研发、智能车型设计等对时效敏感的行业,手握人工智能就能快速抢占时间窗口;在新材料、芯片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制造,更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稳稳占据行业竞争制高点,“人工智能会为城市带来先人一步的机遇”。

    ■ 岚图汽车实现“千人千面”柔性生产

    消费品是“人工智能+制造”重点布局的行业之一,方案提出,要在汉正街引入人工智能设计系统与3D量体技术联动,实现“一人一版”的精准定制,提升定制化订单处理效率。

    汉正街聚集超700名设计师,他们正通过人工智能将服装设计草图打版。8月份揭牌运营的云裳链湖北服装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汉派服装设计师的共享技术底座,让设计师专注创意本身,实现产业的效率跃升与价值重构。

    位于硚口区汉正街云尚时尚中心的豪齐威服装公司,年销售男装100多万件。“我们有一大批原创设计师,而人工智能为原创带来新的机会。”该公司总经理占强介绍,消费者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能通过人工智能快速转化为定制方案,方案确认后直接联动生产端启动制作。打破了传统消费品“批量生产、渠道铺货、被动等待销售”的旧模式,推动行业从“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未来行业竞争的核心,将从价格比拼转向“个性化方案输出能力”与“需求响应速度”的较量。

    占强畅想,这之中还藏着大量个人创业的机遇。懂人工智能工具的创业者聚焦小众需求做细分领域定制服务,比如针对宠物服饰、银发族家居用品等赛道,用人工智能快速匹配需求与设计,配以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等渠道精准触达用户。

    而在武汉许多行业,人工智能已助力实现从订单到交付的柔性化。岚图汽车智造工厂把大数据、边缘云、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打包,建成电动汽车智能制造5G全连接工厂,实现“千人千面”柔性生产。

    ■ 流水线操作工变人机协同专家

    “未来,武汉产业工人口袋里揣着智能设备,手机里存着技能证书,身份会从‘流水线操作工’变成‘人机协同专家’。”光谷东智数据运营经理秦臻这样畅想,“这对人才的要求不降反升。”

    1998年出生的秦臻是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第一批人形机器人训练师,他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系毕业后,从数据行业进入人工智能行业。

    据他观察,“人工智能+制造”的价值不在于前面99%的“路程”,“智能化要解决的是1%的提升,而能和人工智能一起突破天花板的人才,尤为可贵”。

    他认为,当人工智能进入工厂后,产业工人面临新的挑战:“从生产者变为管理者,管理的不是人,是机器和人工智能。它们不喊累不喊苦,但一旦‘闹毛病’,更不易察觉,需要人去发现人工智能的系统性错误。”

    “会使用机器只是浅表。”秦臻说,在未来的产业格局里,拥有工程师思维的人会更易胜出,大学生需提前构建“人工智能+制造”的产业思维,并具备数据洞察与逻辑推演能力。

    智联招聘武汉分公司人力资源专家贾凤介绍,从该平台全国数据来看,人工智能工程师平均月薪21439元,人工智能产品经理月薪紧随其后。武汉的人工智能工程师需求高度集中于技术驱动型行业,如计算机软件、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职位数占比分别为12.9%、7.8%、7.0%、6.6%。未来,汽车制造、工业自动化等亟须转型的企业将释放出更多人工智能需求岗位,这与武汉人工智能渗透制造业的态势吻合。

    “人工智能+制造”不仅让武汉的产业筋骨更壮,也将为武汉带来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