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是我的图书角。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在这里放松一下!”11月4日,江岸区新村小学一(2)班学生周绾岑捧着自己心爱的书籍,对着镜头露出灿烂而自豪的笑容。他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落、几本书,更是一个向他敞开的广阔世界。这份因阅读而生的快乐,感染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近年来,江岸区新村小学响应“全民阅读”号召,在“慢”语文课程理念背景下,坚持“五育”并举,育人为本的原则,持续推进“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通过在低年级开展“晒晒我的读书角”“小主播”“陪你读”等活动,中高年级开展“小小演说家”“名家面对面”等系列读书活动,让学生感受“读书的力量”。
■ 小小图书角,满屋书“生”气
开学以来,一场深入人心的“晒晒我的图书角”实践活动在新村小学一年级新生中产生“虹吸效应”。
新村小学学生们晒出的家庭图书角,让大家发现:那些滋养孩子阅读童年的,往往不是宏大的空间,而是这些藏在生活缝隙里的墙角、窗台、床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被一家人用爱和智慧细心填满,它们或许只有一平方米,却承载着全家对孩子阅读世界最厚重的支持与最温暖的期待。
“理”书,亦是“理”心。孩子们化身小小整理师,踮起脚尖,细心地将书籍分类、排序、擦拭。他们或许还认不全书名,却能按大小排列,颜色分区、主题归类,在一次次取舍与摆放中,不仅让书架变得井井有条,更在实践中学会了归纳与整理,懂得了珍惜与责任。
“这个图书角是我们亲手打造的知识殿堂,每一本书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每看完一本就要把它放回原处。”看着儿子一板一眼地通过视频向老师、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宝藏”,“90后”家长高珊感悟到,这份对秩序的敬畏,对阅读的热情,将内化为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其终身受益的财富。
■ 让“书式”生活,镌刻亲子时光
家长们常常期待孩子爱上阅读,或许,答案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家里的那个小小图书角,是阅读旅程中第一个温暖的驿站。
爸爸妈妈暂时放下忙碌,与孩子依偎在一起,共读一本书。眼神的交汇,会心的微笑,偶尔的提问与讨论……构成最动人的画面。这一刻,阅读不再是单向的学习,更是亲情的桥梁与纽带。在共同的阅读中,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爱与陪伴的温暖。
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孩子们或端坐于书桌前,或惬意地窝在沙发里,甚至席地而坐,只要有书,哪里都是他们的“黄金屋”。那微微蹙起的眉头,那不自觉上扬的嘴角,诉说着他们正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这一刻,世界的喧嚣与他们无关,只有思想在字里行间自由穿梭……
“孩子们和爸妈一起挑选书架、整理书籍,甚至用画笔装点角落——让小小的空间,装满对阅读的期待,对生活的沉淀。”该校阅读推广人熊溢芬说,学校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书香浸润每个家庭,在阅读中启迪智慧,品味静好。
■ 直面阅读痛点,实施“点灯计划”
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该校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历由文字、内容到方法习得、能力提升、精神成长的全过程。
有藏书不等于爱看书。为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学校对学生阅读的问题进行分析:缺乏有效引导,为读而读疲于应付;快餐式阅读,让阅读少了温度和滋味;电子产品盛行,阅读的吸引力减退。对此,学校实施了“阅读点灯计划”,注重读物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注重把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连接起来,赋予阅读与表达所需的工具与支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与不读就是不一样。
该校还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的优势,为学生搭建读书分享的平台,利用电子班牌、校园广播站、喜马拉雅App、荔枝App等进行读书分享,由读给自己听到读给伙伴听,读给网友听,阅读活动鲜活起来。书香沉淀为智慧与自信,家校、师生共同经历、见证成长。
“我们化身‘汉字小侦探’,开展错别字‘清零’计划。比如:聚焦展示栏、植物名牌,用火眼金睛,细心排查每一个疑似错字,核实之后,再一一进行修改。”该校四(5)班学生李暄妍对开学以来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交口称赞,同学们在纠错改错中增强对正确使用汉字的责任感。
六年级学生们则通过观看《“字”从遇见你》《汉字五千年》等纪录片,以提纲和思维导图梳理汉字演变历程,随后开展分享交流,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们纷纷表示,从中深刻感知到汉字的隽永,笔墨流转间体会到书写的意趣。
该校党总支书记董琼表示,在“慢”语文课程理念背景下,我们对学生阅读不求快、不求急、不求成,而求稳、求实、求效,让学生在多维共读,交互分享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读书的快乐。学生逐渐跨越阅读障碍,呈现出由“要我读”到“我要读”的成长轨迹。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朱洁)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