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总遇见不少老师发问: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生活中,也听见家长抱怨:孩子学习语文总犯难,课文知识点记不住、作文写得没有条理,我们想帮都不知道怎么入手。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是让孩子多做题,死记硬背,而是帮助他们把“看不见的思维”变清晰——思维导图就是一把打开孩子思维大门的钥匙。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思维能力。而学习的本质,正是主动思考。对语文学习来说,思维导图就像一张“思维地图”:它能把课文里零散的段落、作文里混乱的想法,都串联成有条理的脉络,让孩子从“被动接收”变成“主动梳理”,慢慢养成会思考、会总结的习惯。
■ 认识思维导图:不是复杂的工具,是思维的“八爪鱼”
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听到 “思维导图”,就从心里觉得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训练工具,让孩子绘制思维导图,更是需要有极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实不然。
用一句话讲,思维导图就是把大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从大脑中导出变成一张地图,可视化地呈现在眼前。
从结构特征看,它特别像一只可爱的“八爪鱼”——“鱼头”是核心主题,也就是需要思考探究的内容;“八只爪子”就是围绕主题展开延伸、关联的分支;分支的末端借助关键词或者图像进行梳理、总结。这种由主题延伸,通过主分支(核心观点)、子分支(论据、例子)的层级展开思考,能梳理逻辑脉络,还能通过颜色、符号强化记忆点,把孩子“模糊的感觉”变成“清晰的逻辑”。比如孩子读课文时,可能只记得“谁做了件事”,但用思维导图一画,就能清楚地看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思维也从“零散”变得“集中”。
■ 教绘思维导图:聚焦读写,绘好两类核心导图
在课堂上教学生画思维导图,只需要紧扣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和写作。每一次画图,都是一次“深度思考练习”。
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绘制“内容结构图”。读一篇课文,绘制导图的过程也是对文章再思考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边画边问自己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三个问题理清楚了,课文才算真的读懂了。
写作文:有条理地梳理,绘制“写作构思图”。很多学生写作文卡壳,不是没内容可写,而是不知道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这时候,花几分钟画一张写作构思图,就能帮学生突破难点。
比如写“记一次难忘的活动””,不妨让学生先定中心词“难忘的活动”,再顺着起因、经过、结果画分支。梳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会抓不住重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孩子可以借助导图进行词语的分类和整理,如:字的偏旁部首分类、字的结构分类、一字开花,词语分类……在分类中促进理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图”的形式也变得丰富:故事山,突出情节的一波三折;思维树,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考;流程图,梳理事情的顺序;气泡图,进行描述和分析……将思维转化为图形,实现“思维变图”。当然,学生们更可以从他人的导图中促发联想和散发,激发更多的新观点,培养创造性思维。
■ 辅用思维导图:在家就能用的思维导图小方法
很多家长觉得辅导孩子绘制思维导图很难,其实完全不用复杂工具:一张A4纸、一支笔,每次10分钟,就能和孩子一起练习。关键是“让孩子当主角,少指挥、多互动”。
招数一:用导图“复述故事”,练表达、记细节;孩子读完小故事后,别直接问“你读懂了吗?记住了吗?”可以说:“我们一起画张图,你看着图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吧?”比如读《三只小猪》,让孩子画“人物关系图”,再顺着“建房子”“大灰狼来袭”的分支复述。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主动回忆细节,表达也会更有条理。
招数二:用导图 “构思作文”,破难点、理思路;孩子写作文前,家长可以和他“边聊边画”。比如孩子想写“第一次做饭”,可以引导他回忆:为什么想做饭呀?做饭时遇到了什么麻烦?最后成功了吗?把这些点画成分支,孩子会发现:“原来作文就是把这些所经历的情节串联起来!”
招数三:用导图 “规划生活”,融语文、积素材;周末和孩子一起画“家庭周末计划”:中心可以是“快乐的周末”,分支列“周六上午去公园(观察花草)”“周六下午读绘本(分享感受)”“周日上午做家务(记录过程)”“周日下午家庭采买(预算、物品、出行安排)”。在这个过程里,其实孩子在练习 “分类”与“表达”,还能把生活中的事变成作文素材。
■ 实践思维导图:把思维导图用在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课堂上教方法,生活里更要自主练习。掌握基础画法后,学生可以把思维导图变成“万能工具”,用到学习和生活的多个场景里。读课外书籍,我们可以绘制整本书阅读地图;学习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绘制不同的学科地图,如数学概念关联图、英语联想思维图……都可将零散的知识编织成知识的网络;生活中,还可以绘制生活实践地图:整理外出的行李,用导图分类、补充——这是语文“分类思维”的练习,让语文融入生活,孩子才会觉得 “有用又好玩”。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可视化,促认知生长。” 对孩子来说,画思维导图不是“任务”,而是帮他“看见思考的过程”。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